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24 来源:网络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多方面长期影响的结果,笔者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直接导致了教育方向的偏离,对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教育环境。当下某一些地区,“升学率”成为了评价教育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在这样一个大提前下,许多学校狂热追求升学率,通过各种考核措施,对教师施加压力,对家长施加压力,对学生施加压力,以生硬的教育手段换取无情的考试分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成绩是硬道理”,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严重滞后。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学校试题的难度,增加课业量、考试量,沉重的课业负担,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繁复的考试,以及成绩排名,导致许多学生开始考试焦虑、厌学、逃学,在小学高年级渐渐沦为后进生且附带形成了不少学习上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学生人格上的不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是难于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
2.教师所为。主要体现在“四变”,即:
(1)教学压力变大。在教育考核的大背景下,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也就成了老师释放压力的对象,学生在老师的重压下只能硬学、死学,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2)教学内容变深。为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难、深、涩的内容大量增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变简。繁重的任务、指标,让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开展课外素质教育,绝大多数老师只能通过“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学生个人需求方面处理评选活动简单,甚至会出现不尊重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行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还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对立。这与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六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相差甚远,没有给学生释放心灵的自由。
(4)职业道德变淡。极少数教师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没有把教育当成一份神圣的事业来做,而是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急功近利思想明显。部分教师的这些变化是不利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的。
3.群体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他们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较弱,不能正确识别一些习惯的好坏,不能自觉调控行为习惯的影响,容易效仿。在班集体里,常会因个性相近、举止相投、接触频繁等原因,结成若干个非正式小群体,学生们相互模仿,久而久之也很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现实中,一些家庭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严重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难以挽回的。
1.父母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因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的教育监管不到位,甚至全权交给学校、老师,孩子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家长缺乏与学校老师的交流,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能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和帮助纠正,从而导致一错再错、小错变大错。没有正确处理好养与教的关系,错误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即可,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平时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能对学习生活心理上遇到的困难给予关心和帮助以及好的指导。
2.教育上出现失误。相关的调查表明,孩子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往往与家长有直接关系。这部分家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注重自身的学习。部分家长不具备培养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知识,错误引导孩子等现象在一些家长身上经常呈现。
(2)教育方法不当。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态度都存在问题,比如:教育不讲究策略,引导不够;喜怒无常,不能保持平衡的心态;居高临下,不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凡事“一言堂”,随便训斥辱骂、棍棒体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
(3)不能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三日风两日雨,随意性较大,这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4)过度宠爱。有些家庭,特别是经济富裕、条件优越的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不知道拒绝。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以他们为中心,包办一切,一切包办,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踏实的品质,严重削弱了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强的意志和抗挫能力,最终导致孩子不能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不良家风熏陶。一个环境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同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也有不可小视。一些家长言行举止不雅,比如没有爱心、文明程度不高、有不良嗜好等,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一些家长不能严于律己,对自己和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嘴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一些家长自己从不看书、学习,甚至孩子在学习时,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开展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这都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兴趣缺乏。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潜意识中没有“我要学”的愿望,完全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把学习看做是被逼无奈的任务来应付家长。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态度不端正,成绩上不去,行为上诸多坏毛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变成“问题生”。
2.自控能力弱。不少小学生因受心理、生理等特点的影响,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上,不能坚持做到一心一意,容易走神、容易反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实践证明,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孩子肯定比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在学习的速度、质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要好得多。
3.学习方法的缘故。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们的学习方法基本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孩子的各自特点又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老师和家长引导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而让孩子自己科学合理地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又是不现实的。正因如此,大多数孩子都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社会环境的原因
信息时代,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来自于社会、网络传媒的一些信息丰富了孩子的生活,同时也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了影响,尤其是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等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诱惑,思想发生转变,精力分散,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更谈不上养成好的学习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