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16 上传会员:蔡文姬没有文
分类:幼儿教育 论文字数:24828 需要金币:2000个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以及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高,也就对幼教工作者,即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承担着幼儿成长道路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要责任,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工作质量,幼儿也会受其工作质量的影响。教师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职前、职中和职后。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师范学生是职前教师的最重要的来源。对职前教师情绪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情绪觉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培养教师的源头——职前教师入手。而从现在看来,对于学前师范生情绪觉察的相关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情绪觉察学前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来的教学对象是学前儿童,这就要求学前专业的师范生具有较高的觉察学生情绪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进行研究。
Lane和Schwartz(1987)首次对情绪觉察进行界定,把情绪觉察界定为一种认知技能,即识别与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国内学者卢家楣教授(2005)认为情绪觉察能力是指感知、识别自己或他人情绪种类、属性的能力。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汪海彬等人编制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对江苏省内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学生以及学前师范生进行情绪觉察水平调查,再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前教师专业师范生的情绪觉察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学前师范生情绪觉察的总体得分并不高,经过差异分析得出,学前师范生在年级、类型、专业方面方面表现为差异显著。在性别、户籍性质、是否为独生子女、班级角色方面表现为不显著。
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得出的如下结论: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学前教育的本科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最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略微欠佳;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高于其他师范专业的师范生;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受户籍所在地性质的影响;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受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学前师范生的情绪觉察能力不受班级角色的影响。
最后,笔者从个体、社会、学校这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措施,以便来提高学前师范生情绪觉察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范生,情绪智力,情绪觉察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核心概念界定-1
1.学前教育-1
2.师范生-1
3.情绪智力-1
4.情绪觉察-2
(三)研究意义-2
1.理论意义-2
2.实践意义-2
二、文献综述-3
(一)情绪智力-3
1.情绪智力的定义-3
2.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4
(二)情绪觉察-5
1.情绪觉察的定义-5
2.情绪觉察的测量方法-6
(三)教师情绪觉察能力-7
(四)师范生情绪觉察能力-8
(五)情绪觉察的干预-8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10
(一)研究目标-10
(三)研究方法-10
(四)研究对象-11
(五)研究工具-11
(六)数据的统计方法-12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3
(一)被试基本信息-13
(二)学前师范生情绪觉察能力的总特点-14
(三)学前师范生情绪觉察能力的差异特点-15
1.性别差异-15
2.年级差异-16
3.类型差异-18
4.专业差异-19
5.户籍性质差异-21
6.独生子女差异-22
7.班级角色差异-23
五、教育建议-25
(一)个人应多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5
(二)个人应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25
(三)师范院校应组织有关情绪觉察的讲座和人际交往的活动-25
(四)社区应提供实践和交往的机会-26
(五)家庭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温馨的氛围-26
(六)独生子女家庭应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27
六、反思与总结-28
(一)对研究对象的反思-28
(二)对研究方法的反思-28
(三)对研究过程的反思-28
七、研究结论-29
参考文献-30
附 录-34
致 谢-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