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6-22 上传会员:王媛媛
分类:小学教育 论文字数:35125 需要金币:2000个
【摘要】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苏州市虎丘区狮山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共四个班的小学生正义感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糅合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与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采用结构式访谈法编制问题,将受访者置身于具体情境中从而作出道德判断,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道德原则。通过统计分析与个案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1.大部分小学生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作为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2.然而由于年龄的差异,他们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也有所不同。3.大多数小学生赞同应平等分配资源以及权利。4.个人在为了谋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时理应作出牺牲行为,而不是只顾自己。5.大部分小学生认为只要行为者的动机是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值得赞扬的,道德优秀的人应该获得与之对等的利益。
【关键词】正义;正义感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缘起-1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
三、文献综述-2
(一)儿童心理学有关道德发展的阶段及特征-2
(二)道德哲学的三种流派-3
(三)三种正义观念-5
(四)教育中的公平问题-6
四、问题界定-10
(一)基于行为本身的正义观-10
(二)基于行为后果的正义观-10
(三)基于行为者的正义观-10
五、概念界定-10
(一)正义-10
(二)正义感-10
(三)公平(公正)-11
(四)行为后果-11
(五)行为者-11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11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假设-11
(一)小学生主要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事件是否正义-11
(二)小学生因其年龄不同,判断事件是否正义的判断依据有较大差异-11
(三)小学生在补偿原则与平等分配原则二者中更赞同补偿原则-11
(四)小学生反对只满足自己利益的行为,赞成个人为集体牺牲的行为-11
(五)小学生较赞同道德优秀者更应获利,认为行为动机好的行为就是正义的-11
八、研究设计-11
(一)结构式访谈-11
1.理论维度-12
2.访谈结构及其故事编制-12
(二)样本-14
(三)问卷发放-14
(四)问卷回收-15
(五)数据分析方法-15
九、研究结果-15
(一)关于各维度的频数分布-15
1.行为本身维度-15
2.行为后果维度-20
3.行为者维度-26
(二)对研究假设的检验-32
(三)受访者典型个案分析-37
十、结论-41
(一)小学生的三种正义观念-41
1.基于行为本身的正义观-41
2.基于行为后果的正义观-42
3.基于行为者的正义观-42
(二)小学生正义感的几个主要特征-43
十一、反思-43
1.调查样本有限-43
2.情境设计的不足-43
3.调查过程中的不足-43
参考文献-45
附录-46
致谢-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