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10086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明清昭君诗不仅在故事主题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并且有了新的表现领域。尤其是明清昭君诗在主题意向、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都有着不小的发展变化,因而明清昭君诗在意象、情感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特征。在表现特征上主要是直抒胸臆的比兴和独辟蹊径的评述,主要表现为意象的标签式使用和对毛延寿突破传统的评述。在昭君出塞的传统意义之外,明清诗人更是反向解读故事人物,使其独具时代特征。此外明清昭君诗主题趋于固化,昭君形象也较之前代有所更新,情感倾向也因主题固化而清晰可见。少数诗人站在前人未曾发现的视角,结合自身的处境抒发独特感慨,使昭君诗大放光彩。明清诗人就这一传统文人墨客钟爱的主题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通过对昭君象征性意象的灵活使用,再充分运用诗歌语言的启示性和暗示性,丰富了昭君文化,加快了昭君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明清,昭君诗,表现特征,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历史上的美人数不胜数,和亲公主远嫁塞外的故事也不在少数,然而昭君出塞却能成为无数文人墨客传唱不衰的文学主题,昭君本人也能成为众多女性作家笔下独有的“英雄”。昭君之所以“自有千秋”,是她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她为“胡汉和亲”所作的贡献,是她不同平凡的识见决定的;当然与她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女子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她的事迹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最敏感的地区都不无关系。[ 《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前言》,鲁歌等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页。]关于昭君出塞故事,正史野史都有记载,而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元帝纪》,班固著 ,中华书局,1964,第277页。]这是昭君故事见于正史的简短记载,故事情节还比较单一。而后东汉葛洪的《西京杂记》就正史做了较大补充,增加了画师这一角色,让昭君故事更加的丰富,同时也为昭君故事蒙上了传奇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