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5900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 “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命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远的理论渊源。欧阳修本人不少诗文创作也可以视为对这一理论命题的具体实践。“穷而后工”的提出,对北宋及后世文人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欧阳修;“穷而后工”;实践;影响
一、“穷而后工”探究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在北宋时期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并开创了一代文风;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为文应有补于世,他还开创了“诗话”这一文体,其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后世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穷而后工”就是他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1、“穷而后工”的正式提出
“穷而后工”说之前还有“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等一系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原动力的学说,都在探索文士所处环境的好坏与其诗文作品工与不工之间的某种联系。在这些学说的铺垫下,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诗集作序文时,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穷而后工”的文学理论: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在这篇序文中,欧阳修以梅尧臣坎坷的应试经历和流传于世的才华盛名为例,总结出了“诗不会使人的处境更加的穷困,而是处境穷困之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人生感悟,同时为梅尧臣终生不得朝廷重用的悲惨经历感到惋惜。梅尧臣,(公元1002年-公元1060年),北宋人,字圣俞,宣城人,世人称梅尧臣为“宛陵先生”后世对梅尧臣之诗、诗风评价颇高,陆游认为梅尧臣是继李杜之后的第一位作家。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梅尧臣出生于农村,家境十分贫寒。从小喜欢读书,16岁初次考乡试不第,家庭条件无法供他再考,跟随叔父到洛阳谋得主薄一职,后辗转孟县、桐城均为主薄,任三县主薄之后升知县,被赐为进士。梅尧臣入世做官后,改名梅圣俞为梅尧臣,意为立志做明君的贤臣,然而他终生都没能等到可以慧眼识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