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10836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蒲松龄受到的佛教熏陶,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博览群书,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家庭和时代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带入自己的作品中,本文以游冥故事为例,浅谈佛教故事对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和叙事结构两方面。“地狱观”“果报轮回”的教化思想主体贯穿于故事文本中;叙事的视角、时空转换和结构的沿用与开拓也使得《聊斋》中的游冥故事具有新意。关于思想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影响的研究,前人已在进行,这里做了简单的梳理呈现。本文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佛教故事与《聊斋》中的游冥故事进行了简单比对,并认为“地狱环境”的模拟和“游冥+”题材的运用是影响的表现和创新。
关键词 佛教故事,游冥故事,聊斋志异,蒲松龄
引言
在“巫”文化盛行时期,人们没有明确的“地狱”观念,却有“冥界”的概念,如“幽都”“泰山”之地。“地狱”观念伴随着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进入中国,同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佛报佛缘、感应应验小说类型的产生。六朝的《幽明录》、《宣验记》、《冥祥记》《冤魂志》;唐代的《冥报记》《广异记》;宋代之后的《夷坚志》、《稽神录》、《海公案》、《龙图公案》、《聊斋志异》等小说中记述了很多“游冥”故事。
“游冥”,即游历冥界,指人死后或灵魂因奇异误入地狱而复生。《聊斋志异》借用了游冥题材进行小说创作,增加一种迷离恍惚的宗教色彩。受到佛教文化熏陶的蒲松龄在创作游冥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利用了脑海中浮现的佛经故事,创造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僧侣、阎王、鬼魂等等,为《聊斋志异》增加了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