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9399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本文旨在声调格局理论的框架下对贵州方言语音研究和方言分区,以及声韵母的历时演化等研究成果分四节进行介绍。第一节介绍“声调格局”研究方法,讨论这种研究手段相比于旧的类比研究方法,是否更具有高效率与科学性;并在声调变化和调型曲线分布等问题上,运用该研究思路进行描述分析。第二节对贵州方言的声韵母历时共时演化进程、入声字以及方言片区的划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说明。第三节主要是关于“调形格局研究”的讨论,比较格局理念下的“声调格局”、“调形格局”研究方法的差异和联系,并讨论后者作为新的研究思路存在优劣特点;最后文章总结贵州方言语音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讨论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贵州方言,声调格局,调形格局,声韵演化
一 绪 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方言研究是汉语语言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方言的语音研究,则主要就在于声调的类比分析和声韵的演化描述等内容。由石峰(2008)提出的“语音格局”[ 石峰,《论语音格局》,南开语音学刊,2010(1):1-3]研究方法以其高效、规范等特点逐渐被广泛使用。因此明茂修、张显成以及明生荣(2015,2016)等学者在石峰 “格局”理论影响下总结并进一步提出“声调格局、调型格局”研究思路,并具体运用于贵州方言的语音研究领域,这就丰富了贵州地区本土方言的语音研究成果。
语音研究离不开大量的语音材料的支撑,声调格局研究同样如此。从研究内容来看,早一辈的学者如汪平、刘光亚等人在分析区域内方言语音的调形调值特点时,尽可能地展现出地区方言的全部面貌,并将贵州方言分列为黔北、黔中、黔西南等六大方言片和下设的各小方言片。然而出于当时的研究条件限制,在方言语音历时演化方面并没有进一步的细化;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王辅世、王德光(1983,1996)主要讨论了苗语作为贵州境内的重要民族语言在语法和词汇运用上的重要特征。并总结出双音节名词在运用时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化,同时使得句义和词义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王辅世,王德光《贵州威宁苗语的状词》《贵州威宁苗语前加成分的双音节名词的形态变化》,民族语言,1996(2):34-36]。杨昌嗣,银军(1988)在侗族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再拼写方面,对其是否可行的理论性描述显得十分精彩[ 杨昌嗣,银军(1988)《略论侗文使用的局限性和可行性》,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93-94]。这对贵州后来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再拼写工作具有建设性意义,以及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