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9176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 北宋曾巩出身儒学世家,在古文创作上接受了欧阳修的主张,其文风典雅淳朴,敦实温厚,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世人所效仿。曾巩在其史传文学中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史传文学对于史学方法的引入和史学价值的追求以及碑铭墓志的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曾巩 内涵 渊源 碑铭墓志
曾巩在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官吏家庭之中出生,祖父和父亲都在地方任职。他十八岁的时候,随父亲进京,因文识友而认识了王安石,后入京拜谒欧阳修,受其激赏和推荐,遂为天下的人所熟知。欧阳修还曾推荐曾巩出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入职史馆后,曾巩理校了大量古籍,并为《战国策》《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礼阁新仪》等古籍撰写了序文。曾巩诸多文章垂范后世,兼其长期任职于史馆、编著校勘过许多史籍,这些成就使得曾巩既被称为文学家,又被视作史学家。 “史传文学理论”是本文基于深入阅读曾巩序、记、碑铭等各类文章后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一命题提出的出发点,是将曾巩所理校的《战国策》《列女传》《说苑》《南齐书》等视为具有史学内容的广义文学文本,统称为“史传文学”[1]。李少雍阐述道:“史传文学,又可称之为历史文学,即史乘而有文学价值者,换句话说,就是兼具文学和史学两种属性的历史著述。”在这一基础上,本文又将曾巩撰写的十余篇目录序视为具有文学文本评价性质的“书评”,从中总结、抽绎出曾巩对“史传文学”的理论认识。从今《曾巩集》中收录的《洪渥传》《徐复传》《徐孺子祠堂记》《秃秃记》等及曾巩所做铭志一类等文章,亦可旁观曾巩对自身史传文学理论的写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