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4-08 上传会员:火星人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17641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耶路撒冷》写的是北京与花街之间半路上的人,这些人在花街长大,来到北京,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再次回到故乡,内心有很多纠结。他们的内心既不安于北京也不安于花街,既不能回到花街,但是在北京又无法得到身份认同。小说聚焦于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选取了典型的代表,关注来往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这一代人的内心,描写了他们不断寻找精神归宿,不断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的过程。在结构方面,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专栏”的形式,将专栏插入到主体叙事中。故事里的几位主人公在感性层面经历着70后生活的同时,专栏则在理性层面探讨70后的心态。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70年代生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洞察,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叙事元素推动故事的发展,保持故事的流畅性。
[关键词]《耶路撒冷》;漂泊;徐则臣;七十年代生人;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1
一、离乡——返乡-1
(一)“到世界去”的向往-1
(二)心灵上的迷失-3
1.“原罪”的 负罪感-3
2.身为异乡人的漂泊感-4
(三)精神的回望-5
1.故乡变化的无奈-5
2.内心的救赎-6
二、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7
(一)初平阳的行走-7
(二)易长安的反叛-8
(三)杨杰的使命-8
三、立体复杂的写作形式-9
(一)人物故事-9
1.相互咬合的锯齿结构-9
2.蛛网似的结构-10
(二)专栏的设置-10
1.主体叙事的外延-10
2.推动叙事的进程-10
四、结语-11
文献综述-13
致谢-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