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8-27 来源:网络
攻击性行为作为后果最严重,也最为常见的问题行为,当发生时,作为幼儿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干预与矫正,避免行为进一步发展。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措施,并加强训练,幼儿完全可以改正不良行为习惯,重塑正确健康的行为模式。那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让儿童学习合理的宣泄攻击性情绪
诸如嫉妒、愤怒、烦闷这些攻击性情绪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儿童而言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攻击性情绪累积的越多,发生侵犯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帮助幼儿合理的去宣泄负面情绪称为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第一准则。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玩具以及自身的示范来教育幼儿如何合理的宣泄负面情绪。但切不可过分压抑幼儿负面情绪,虽然一时可能幼儿不会做出攻击性行为,但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被放在潜意识深处,累积到一定成会集中爆发出来,突然的、猛烈的攻击性行为,往往造成的后果也更严重,因此在面对幼儿的激情攻击性行为时,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的情绪是最最关键的一步。
案例分析:我在小班实习时,班上的明明有一天莫名其妙的出现砸玩具,踹板凳桌子、甚至拿玩具打别的小朋友的行为。我很诧异,连忙制止了明明, 并询问原因。原来明明因为自己家里的心爱的玩具被他不小心踩坏了,他感到十分的沮丧与烦恼。这种负面情绪持续了很久,最终变成今天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这是由于明明尚还未学会调控与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造成。于是我决定给全班小朋友上一课。
这天下午学本领的时间,我将全班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给他们讲了一个绘本故事,故事的内容便是关于一个小朋友如何赶走了自己的坏情绪并最终恢复了和好朋友的关系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带领着全班小朋友一起做了“赶走”坏情绪的游戏,第二天笑脸又重新回到了明明的脸上,也没有再出现攻击性行为。
(2)创造适宜的环境
大量证据表明,不当的惩罚措施会导致幼儿产生强烈的抵触与对抗情绪,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阻碍了幼儿学习争取的行为,不利于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基于此,父母与教师应当为儿童创设合适的环境,教授幼儿正确的行为模式。为儿童提供机会去和别人孩子合作交流、学习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通过鼓励等强化来让幼儿形成稳定的亲社会行为模式,尤其是教育者本人更应当起到示范作用,言行一致,为幼儿做出表率。
案例:小刚是班里的最调皮的孩子,具体行为判定为频繁的现型攻击行为。为了呈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与逞英雄,他经常靠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与侵犯他人来获取乐趣。因此小刚在班级里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小刚事实上也很孤独,在别的小朋友开心的玩娃娃家时,只有小刚一个人站在外面,显得孤零零的。我仔细观察,发现小刚其实是有较强的交际需要的。通过谈话法,我判断小刚之所以会出现较为频繁的表现型攻击行为一方面是模仿动画片,一方面是为了引起成人与同伴的注意。于是我联系了小刚的父母,约定在家里尽量不去给孩子看带有攻击性的电影与动画片,同时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陪小刚去公园、去散步。在幼儿园里,我给全班小朋友讲了“对不起“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个小男孩因为调皮失去了许多朋友,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他认识到了这样的做法的不对,并学会了说对不起。渐渐的,他的朋友又多了起来。课后我找来小刚,告诉他对别的小朋友的做法如果换作是你会怎样,教育他要多为他人着想。同时告诉小刚你想不想有很多朋友?你愿意对以前你欺负过的小朋友说对不起吗?小刚点点头。于是在第二天的课上,我请小刚对以前欺负过的小朋友说对不起,并且请那位小朋友与小刚和好,重新成为了好友。我趁机进行行为正强化: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小刚勇于说对不起的行为,并告诉小刚如果你可以做到友善的与别的小朋友相处,你会收获更多的小朋友。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下,小刚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的下降,甚至开始让别的小朋友不要去欺负别人,我感到很高兴。
(3)干预幼儿攻击事实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并不是所有的攻击性行为都会引起公然的反抗。比如有时一个小朋友推了另一个小朋友,但是被推的那个小朋友并没有反击,而是选择了沉默与跑开。这类事件可能后果会比公然对抗更加严重。一旦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攻击行为对方可以默默忍受便会更加强化了攻击性行为。若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与家长应当立即干涉,要让幼儿明白攻击性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要及时的帮助被侵犯的人保护合理的权益,这样才能阻止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要对攻击行为的目睹幼儿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a.奖励
奖励是指要对幼儿正确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语言赞扬。但表扬不要泛化。
b.批评
当教学中遇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当即使进场干预并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假如放任不管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深与发展。所以教师要明确指出幼儿的错误,让幼儿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以及错误会导致的后果。批评要就事论事不可上升到侮辱幼儿的层面上。另外尽量不要采取“辩论”的方式来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这样会把他锻炼成为一名精明的“辩论家”而对其纠正问题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c.沟通
有攻击性的幼儿往往自我认同感较差,由于受到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批评甚至辱骂,因此自卑心理往往更强烈一些,总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或者为了吸引父母教师的关注屡次失败,因此破罐子破摔。所以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对这类孩子的沟通,耐心倾听,不可打断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教师与父母关心的,是理解他的。同时对于幼儿的话语做出正确的评说。教师与家长之间也要多沟通交流。
(4)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越少。反之则发生的频率较高。那么基于此规律,我们可以逐步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去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矫正与减少攻击性行为。父母与老师可以试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a.情景描绘法
即设置某种被攻击的场景,然后对遭受攻击伤害的场景予以渲染描绘,从而让攻击者目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体会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通过目睹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唤起自己的痛苦感受,形成“伤害别人不对”的思想,在心理上形成对被攻击者的内疚感,从而达到引导幼儿移情抑制攻击行为的过程。
b.角色扮演法
设置一种攻击情景,让攻击者扮演被攻击者,通过场景体验让攻击者切身感受到被侵犯时的恐惧、愤怒、厌恶、痛苦等情绪。当攻击者真心的体验到了遭受攻击的痛苦感受,再对别人施加攻击行为时便会重现痛苦的感受从而达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