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8-27 来源:网络
(1)个人因素
一是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本身所遗传的气质类型有关。古希腊一生希波科里特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以及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幼儿特点是情绪强烈,易暴躁,容易冲动,自制力不强。胆汁质的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相处时就很容易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二是理解歪曲的因素。因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尚未完善,因此并不能针对外界的刺激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幼儿有时在幼儿园内会无法理解别的幼儿善意的举动,会理解为有敌意倾向的行为,于是出自于自我保护进行反击,而另一方本无意攻击的幼儿感到很委屈,于是乎进行反击,这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2)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是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那些攻击性较高的幼儿往往来自于高压或溺爱型家庭。这种家庭的教育模式奉行绝对权威或过度的溺爱孩子。高压家庭在家通常家长会采取专制政策,要求孩子一切听从家长,服从家长。若有违抗,则会遭受打骂。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靠模仿成人,而家长往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对幼儿性格塑造起着重要的因素。当幼儿在家庭中受到较多的攻击性行为时,这类幼儿在外面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因为幼儿模仿的正是家长的行为。绝对权威型家庭的幼儿在外一旦有了掌控别人的权利,便会通过与父母相同的方式来释放压力。
案例分析:小华(化名)是一名中班的幼儿,在班上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且攻击行为频繁,甚至出现顶撞,攻击老师的行为。有一次小华又打了一个小女孩,我觉得事态很严重了,于是把小华的家长叫来商讨教育方法。来的人是小华的妈妈,而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是,小华的妈妈来的时候包里放着一把锤子(因为以为教师将自己叫来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犯了错误)于是见到了小华便掏出锤子说:“今天你不听话,我就拿锤子砸死你”。我感到极其的震惊,于是判断小华的高攻击性是由于家长的绝对权威甚至带有较强攻击性的教养方式。我与他妈妈谈了很久,他妈妈答应在家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而我在幼儿园里也更多的关注小华,在他做了正确的事情,与不攻击幼儿时会表扬他,渐渐的,小华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的减少。
另外,溺爱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欲望可以得到无止境的满足,因此思考与认知的发展往往也是以自己为中心,当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时,便会展现出攻击性行为。溺爱型与权威性家庭存在的问题都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而当家庭对儿童控制失当必然会促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幼儿园因素
我国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学前教育系统的保障并不如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目前我国依然以民办幼儿园居多,且在经济稍落后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幼儿园是不正规的,不具有办园的。公办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在民间口碑会是比民办更好的存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更好的幼儿园,从而导致某些幼儿园的儿童数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人数,人多就势必会导致一个问题即教师无法去照顾到每个孩子,儿童被关注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会想尽办法去引起教师的注意,但由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有时处理事情并不好就会引发攻击性行为。
而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很多教师若并未询问调查清楚原因就直接对儿童进行批评与惩罚,这就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负强化,使得学前儿童养成以攻击行为来解决事情的习惯。
(4)社会因素
正如我们第一章中所提到的社会习得论那样,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学前儿童势必会接触到家庭与幼儿园之外的环境因素。班杜拉曾经提出:“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模仿成人得来。成人的行为会具象化为心理表象或其他象征符号存储在大脑中,以助于他们模仿“。儿童处于是非观念不分的年纪,三观尚未成熟,也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去模仿攻击性行为,例如电影中的英雄,动画片里的主角,甚至文学作品等等都会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假若是这种攻击行为受到了来自于父母、教师、同伴的关注,这种行为会受到强化从而形成稳定的攻击性行为。同样的,社会因素中也包括文化传统因素,人类学家米亚观察了非洲的几个原始部落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对人的行为有着影响,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里的人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例如,生活在平原上的原始部落传统一向和平,人人之间合作,性格温和。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原始部落,由于传统上的好斗,因此不论男女性格都较为残酷,好斗,居民相互攻击,不合作,占有欲极强。
案例分析:2013年广西上饶村发生了一起惨案,三名男童将另一名男童绑在树上拿火烧,导致被绑男童烧伤严重终身毁容。而事件的起因也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些孩子是为了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一幕一个动画人物将另一个动画人物绑在树上烧,之所以说“这些孩子”是因为那个被烧伤的男童并非被强迫,而是同样是为了模仿那个“被烧的动画人物“。这更像是娃娃家的意识形态,而对于是非不分的幼儿来说他们显然不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这一事件轰动社会,也引发了对幼儿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