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6-27 来源:网络
在这些关于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的论文中,研究者们指出了现阶段大学生适应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通过筛选、分析与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适应情况
1.自理能力
目前,高校里的大学生以 90 后居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以前,遇到什么事情,他们还可以寻求近在咫尺的父母的帮助。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在新的生活环境下,他们脱离了父母的帮助,生活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适应障碍就随之出现。
一旦遇到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惶恐与不安,出现焦虑。黎伟通过 SAS 软件分析得出,目前全国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常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孙良通过对 8000 多名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焦虑率为 11.5%,而女生出现焦虑的情况明显多于男生。宫清莲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调查也证实大学生焦虑程度比较高这个结论。①
管晓丽等人对 556 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画境中,父母高明的教育水平与适应得分呈正相关,而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与适应得分负相关。家庭教育中的控制性、矛盾性和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可见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②
寇增强等人也做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家长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在大学入校时期的适应性越强,新生的适应总分和他们与各自家人的联系程度、家庭成员关系呈显著相关。父母过分干涉孩子或者过度保护子女反而会不利于他们子女适应能力的培养。③
自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新生,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在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的前提下,如果新生不能及时与老师同学沟通、学习,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生活不规律、 做事缺乏调理,学校和宿舍要求的生活上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等问题。
2.在气候、饮食、作息环境的适应情况
据调查显示,在新入学的学生中,有 51.72%的新生对气候感到不适应,有
35.47%的学生对饮食不适应,对作息时间不适应的学生占 26.11%,也有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但这些适应良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足三成。④
据研究显示⑤,学生在对于“校园生活”这一问题上,不太适应和很难适应的有 44.88%,接近一半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想想看,首先在生活上就有近一半的学生无法适应,那接下来的学习,交往等更深入的方面适应起来必定更加有难度,而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在各方面都适应良好的新生屈指可数,这对于高校对学生的指导与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想正常的在高校中经历完这个人生旅程,就必须能够适应新的,不同的气候与饮食作息习惯。如果新生在新环境中,对气候、饮食和作息环境出现不适,却又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及时调整的方式,那么极有可能生病,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生活,甚至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身体状况。
3.生活适应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学生从小没有培养出很强的自理能力,那么一旦脱离一直所依赖的环境,进入一个没有依靠、一切问题都需要自己处理的新环境中,很难把这些问题解决的得当。能力上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对问题处理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新环境的适应性。
(2)生活环境变化
因为生活上的各种原因,气候的差异、作息时间和饮食等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口味、喜好上落差,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想要适应还需要花费时间。
(二)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根据检索的论文,总结出刚入校的新生学习不适的几个问题,首先,大学新生很清楚在大学里更多的是靠自主学习,然而该怎么学,他们就不太明白了,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一下子失去了原来中学时的学习方式和动力,不知道该怎么学了;最后,因为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学生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失去了归属感。我们需要重视和直面这些问题,争取找出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杨传熊等人通过调查,得出现今的大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且心理问题与自杀意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高校新生因学习适应不良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①
胡宝倩面对四所高校 360 名新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人际适应量表均分为
42.32,学习适应为 28.27,角色适应为 35.44,职业准备为 27.23,生活自理为
25.15,身心症状为 39.96。新生在学习适应的测量部分得分最低。②
1.缺乏学习归属感
面对突变且陌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对之前学习环境的留恋,他们还会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着留恋,不愿很快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也没有足够个能力促进自己适应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心理上缺乏学习归属感,实际上也缺乏调整自身的能力。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要想好好学习首先就得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只有在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里才能有心思,有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若是连这个都无法做到,那压根就不会想要学习,更别提后期的发展与进步了。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下降,整体学习成绩不佳,达不到教育目标等一系列问题。
2.自觉性差,自主学习能力差
大学和中学在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目前各个大学的学习生活大概具备以下的一些特点:在生活方面,高校一般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理,作为一个成年人,生活能够自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有自治能力,并且要自发的不断进行思想上的自我反省,多反思,多分析思考,才能进步。在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上,则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自我意识,自主学习,不要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老师看着学习。
大学里关于学习方面,和以前中学时的学习相比,无论是方法还是时间安排上都显示出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入学后,必须坚持高中时的学习精神,不能放松,更不能因外界的轻松氛围而放纵自己。我们依然要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适应高校与高中时在教学规律上的不同,我们必须熟知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然后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非常有用。①
要想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学生,就必须得提高自身学习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若新生无法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不能坚持自主学习,还是延续高中时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与引导,那么肯定不会很好的学到大学里面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而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在教学上所部属的学习任务,甚至会影响学业。
3.女生和男生适应情况不同
现有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研究,由调查可知,被调查的学生中,学生在五个维度的适应中,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学习能力、校园环境、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校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最容易使新生感到不适的两个因素是教学模式和学校培养模式。②
重庆大学吴明隆运用 SPSS 技术对于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差异作了统计,该统计显示,女生相较男生来说更愿意遵守规则,女生一定程度上“胆小”,也更乐意安逸和服从,她们对中学的管理体系和相对严格的课堂环境已经形成习惯,所以在她们进入大学后,对于与之前相比更加宽松的教学和管理,不如男生适应的速度快。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上男女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江苏师范大学的马东刚以江苏师范大学的学生为对象,针对新生适应性做了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在一个学期内无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学生占 7%,这些学生中出现逃课、违纪等应激反应。对入学教育满意的学生占 20%,觉得一般的有 54%。在入学教育的内容方面,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很全面,涉及到方面也足够,但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方式太过于单一、时间又比较紧张,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①
学生的学习是高校罪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这方面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栋梁。所以,无论男女,都要能很好的适应学习环境。显而易见,如果男女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必然会引起学习效果即成绩上的差异,如上研究所述,女生在现显得更加宽松的高校学习环境中,适应速度明显不如男生,这就会造成男女生学习接受进程不在同一个阶级,形成男女生成绩不同步的情形,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困扰。
4.学习适应问题成因
(1)专业不同
所学的专业不同,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也不同。在大多数维度上,法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适应性上有着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各个高校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性最好。各个专业的学生按适应性从高到弱的顺序排列一般是计算机、护理、法学、公管,后面两个专业的学生适应性普遍较差。
(2)中学与大学教育上的差异
前期的教育成长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新生相比,见识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在红雪阶段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先对优越,除课本里的知识外,他们还接受了很多其他的教育,学习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城市高中的这种教育更先进,更多元化,所以城市里的学生在入校后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较强;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中学时接受书本以外的知识比较少,一般都是老师死教,学生死学的情况。所以从农村来的学生一般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差,而大学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机制就要求学生得有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就很难比得过在城里念高中的学生。①
(三)人际适应
根据统计总结,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名义上的朋友很多,真正可以交心的知己却没有几个;受到一些小群体的排挤;渐渐成熟,自我意识感加强,不愿与人深交;没有令人欣慰的交往手段,往往会被同学冷落;有些学生有轻微的自闭倾向,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赵富才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得出,大学生在人际适应方面的问题最多。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陶沙对其进行理论概括,并提出了自己在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上的看法,“五因素模型”理论。其中也认为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②
据武汉工程大学的向肖丽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有 30%左右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有 40%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③
1.大多新生太过于自我
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学后仍然按照以前的交友方式与新同学新朋友进行交流,或是仅仅与自己喜欢的,看的顺眼的人进行交往,再就是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新生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太强,遇到事情时,总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如此一来,如果发现别人有什么与自己想法相悖的地方,就会很容易形成在人际交往方面认知上的障碍。④]
自以为是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缺陷,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存有这种心理。因为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如果太过于自我,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那这种人肯定很难交到朋友,就会出现孤单、被群体排挤、孤立等问题。
2.学生自我封闭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时期的人际关系更为单纯,但与高中阶段的人际关系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新生在高中时的人际关系主要来自于同班同学之间单纯的学习关系。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相对陌生,彼此了解甚少,个人自我保护意识就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互相之间都比较谨慎,一时之间无法充分表露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无意产生的矛盾和摩擦,新生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我行我素,不懂得也不在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事实上,大学的人际关系以师生关系、新老生关系、恋爱关系等多种形式出现,要求新生从原本的交往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①
个别的学生自我封闭这个无法避免,但当着成为一个略显普遍的现象时,就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放开,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和同学交往。因为一旦自我封闭的学生数量增加,那么会造成学生群体出现规模性的分散,即缺团队意识,影响学生的团体能力和高校的集体凝聚力。
3.个体价值观的冲突
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很多新的性格无法共存,个人的价值观念、自我意识也不同,从小养成的个人习惯、行为处事方式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学校时,又受到群体生活的各种限制和束缚,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价值观的冲突是高校新生必须谨慎处理的问题,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很容易引起一些冲突,甚至在很微小的事情上都会出现争吵。如果不能适应各自价值观的冲突,那么高校会出现学生之间充满敌意,学校的友好氛围受到冲击,甚至可能打破多年维持的学园和谐环境。
4.人际适应问题成因
(1)自然环境的变化
首先,环境的变化是影响新生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很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迷茫”成为了他们自我评价的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他们为什么会感到迷茫?因为离开了具有紧张气息的高中校园,来到了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遇到新的老师同学,这里的教学体系与高中完全不同,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他们不清楚是否有目标,目标是什么,更找不到达到目标的方法;在一个拥有全国各地成员的环境中生活,观念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有些不知所措,没有好的方法和这些与自己的思考模式有差异的同学交往。②
(2)人文环境的变化
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新生来自天南海北,这个刚刚聚集起来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礼仪教养、生活习惯和风俗传统。这些方面的差异,导致每个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新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短期内无法稳固,又不像高中时学校离家很近,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都很强,这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以前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现在呢?而刚入学的大家彼此之间都很陌生,很难找到可以交心的对象,苦恼无处诉说,没有宣泄的途径,于是很多学生开始感到孤独,进而出现交往上的障碍。在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一方面,而交往环境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没有高中时那么密切,辅导员不到必要时候不会到教室里来,这大大减少了师生接触的机会,师生关系淡化也就情有可原了。①与之相对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与同学的交流会变多,也正因为此,出现冲突或矛盾的时候也会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