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6-27 来源:网络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这个群体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整体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相应的,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面临着与高中时代有较大不同的一个新环境,而这些显著的差异使得很多新生产生迷茫,出现对不适应大学新环境的现象。大一新生在入学前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受到“高考”这一首要任务的影响,承受能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生活,又因为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途径的欠缺,加大了新生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难度①。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新生在适应高校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高校的重视,也是目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现象。
高校是大学新生的适应对象,是学生们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这些适应性问题既与新生自身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有关,又与学校家庭、高校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实做好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在开学时期的首要任务。对此,高校应以对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合理分类为前提,坚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的信念,增强大一新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专业方法,落实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从高中到大学对每个念过大学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转折阶段,所以,大学新生时期的适应好坏程度对学生自身的大学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引导大学新生应对并解决入校期的适应性问题,促使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关键,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高校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新生解决适应性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在知网系统的数据检索,通过各方研究所得的真实的数据分析和总结中国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情况。梳理大学新生适应的各种困境及高校应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现有研究中未提及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在应对新生适应性问题上有所启迪和帮助。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来自通过 CNKI 数据库搜索到的 2007 年--2017 年关于中国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论文。CNKI 这个工程旨在建设完善的信息化项目,为更好的传播、利用社会知识资源而努力。CNKI 在我国科学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从 CNKI 检索的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论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样本选取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 CNKI 资料库中分别以“大学新生”、“适应性”、“大学新生入校适应”、 “大学新生入校高校应对模式”为关键词检索,总共搜索得到二百多篇文章。筛选去掉其中的通讯、报告等非学术性文章,再剔除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与高校应对模式”不相关的文章,最后得到 103 篇论文。这 103 篇论文是本文的主要文本来源。
对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界定。此界定,即“适应性”是什么?
(一)适应性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关于“适应”的界定,国内的现状是大多数的研究者比较认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说”。皮亚杰表示,他所理解的适应,首先适应是一个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状态。不仅仅是人类,我们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有机体,在生存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以此取得一定程度上的平衡。这里所谓的平衡状知道就是适应状态,这个适应过程就是生物作为有机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①
(二)适应性是一个重视发展的过程
对于皮亚杰的观点,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贾晓波指出了其中不足,他认为由于人周围的环境在一直变化,所以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他还强调适应不应该只注意达到一个平衡,适应更重要的是重视发展,“当我们这些生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因为某些因素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时,个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进行自我调节,对这些变化做出主体上的能动反应,从而使得主体的生理和行为方式都更加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满足了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最终致使主体与周围产生变化了的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①
(三)适应性是一个调整过程
有的研究者总结说适应其实是个体因环境的不同,对自身进行调整以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大一刚入校的学生的心理适应就是指从走出中学校门,到走进大学校门后,在新的、更为复杂的大学生活环境的活动中进行有机体的自我调适,使得身心达到平衡状态的这样的一个动态的过程。②另一种来自周湘莲的观点认为学习适应是学生的个体根据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使之与周围环境相一致。③
笔者认为,大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适应性不仅指单个方面,而是指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集体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多方面的适应程度,是一个学生在走出稚气,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融洽自然地融入新生活的能力。简单的讲,就是大学新生自我独立处理自己相关事情的过程,标志一个人从依赖父母走向坚强独立的标杆。
关于适应性问题,高校对学生适应性问题所给予的解决方法与具体面对的问题并不都是一致的。
生活方面,高校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提供多样的饮食和舒适的环境与学生面临的自理能力不足、对气候和饮食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很贴切,对应的模式和问题一致,解决问题的效果显著。笔者认为在生活方面高校的应对模式与问题不一致的地方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作息不同,虽然饮食和住宿条件上有所考虑,但是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息习惯制定出一套符合大众的作息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习方面,面对新生学习积极性和迷茫的问题,高校能够从激发新生学习积极性、树立确定的目标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应的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学生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高校并没有花大的注意力到学生学习环境的塑造上,如果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对他们在学习方面的适应会有很大的帮助。
人际适应方面,高校开展各种活动帮助新生培养活泼、乐观开放的性格,也能够重视心理教育,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所采取的应对模式和问题一致,效果也比较显著。不一致的地方在于没有相应的模式针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这一问题,应该注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认清自己,帮助其以礼貌、谦逊的态度与别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