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2-24 来源:网络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不仅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理念。而在当前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弘扬高中生的主体精神,培养高中生的主体能力,塑造高中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构造学生主体,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研究相关教育的课题能够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丰富并发展教育
科学理论;判别教育是非,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近些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不少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这些教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从而使教与学的两种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集体转换了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成为学生自已的事情。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学习方式上以被动接受的他主学习为主。现代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体,强调人的价值、潜能、独立、自由和创造性。而传统教育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恰恰忽略或者说不够重视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重教师不重学生,学生被视为容器,要无条件服从教师指令,教师叫你生字抄五遍,你就不敢抄三遍,学生没有对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等问题的发言权和思考权; 第二,教法上强调管教而不是自觉,强调从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不够,认为对学生管得愈严愈好的思想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和能力:第三,思想上,重统一不重多样,千篇一律,造成.单调、僵化,没有个性、独立性,爱好和兴趣难以发挥,这样培养出来的是没有灵性的“书呆子”;第四,教学上重传授不重探索,强调填鸭灌输、包办代替,认为传的越多就懂的越多,导致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不善于独立思考,散失了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地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养成了学生人格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新课程提出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明确提出要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无法产生学习的创造性的。研究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国内研究现状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提出的时代要求80年代中后期,教育界学者们对中国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为中国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人的存在性问题,仅仅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了来塑造,存在重物而轻人,重权而不重视人的现象,而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本应该具有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与教育实践中的素质教育相违背。教育理论界进行了主体教育的大讨论。
当前,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弘扬学生的主题精神,培养学生的主题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构造学生主体,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具备了这中自觉意识才能让学生 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本文在阐明主体意识和意义基础上,着重探讨学生体意识的主要内容,进而为主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四、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主体意识的概念界定。
2、如何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
(1)主体意识与主体性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指导意义。
(3)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
3.主体意识所囊括的三大意识:自主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
(1)自主意识的内容。
(2)主动意识的内容。
(3)创新意识的内容。
(4)三大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高中生主体性的发挥前景。
5、得出结论及其建议: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性作用。
五、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实际的需要,本次研究采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式。
1、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指通过搜集各种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鉴别整理,摘取与课题相关信息的方法。为了便于研究所选的课题内容,也考虑到我所调查的局限性及费用问题,我到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并加以归纳,得出一些关于高中生主体意识的资料。
研究步骤
1、确立课题:根据对高中生目前的教育研究现状以及学者们对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了研究课题——关于高中生的主体意识的研究。
2、搜集资料:确立了研究的课题和方向以后,对现有文献的进行查阅和对高中生主体意识的研究现状况的了解。
3、资料整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选取了有关于研究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作为在今后的研究与调查中作为参考。
4、资料分析:对整理筛选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和系统的分析,对高中生主体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类总结分析。
5、提出问题:通过对资料整理、归类、分析后发现一些觉得重要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意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等),在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对资料的分析以后在相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6、确定调查对象: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选择调查场域和对象。主体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由于意识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的特点,在实际的研究中难度较大。所以我确定的调查对象为处于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7、制定调查方案:根据课题内容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调查方案。因我所研究的课题内容是关于高中生主体意识的,关于意识现象的研究需要深入的了解高中生的自我概念。
8、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整理讨论与分析。
9、得出结论:经过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后得结论——主体意识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体教育在我们个人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主体教育不仅必要而且他们还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10、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