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2-14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礼貌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许多中外学者都做了许多研究。较为著名的是Brown&Levinson对礼貌用语研究的“面子保全”理论,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但实际生活中运用更为广泛的不礼貌语言研究却寥寥。早在20世纪的70或80年代西方就出现了有关粗鲁,辱骂或者冲突等不礼貌语言的研究,其中较为权威的是Culpeper(1996)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他认为不礼貌策略的宗旨是为了威胁甚至是攻击对方的面子而采取的策略。Ruadanko(1993)提出了有意冒犯(nastiness),指毫无理由冒犯听话人,认为有意冒犯(nastiness)包括非礼貌(impoliteness)和极端非礼貌(aggravated impoliteness)。Bousfield(2008)认为“不礼貌”是“礼貌”的反面,是有目的地给出冲突性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Mills(2003)认为“不礼貌”代表在一定社区内,对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的违反。Culpeper(2011)概括出构成不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面子、社会规范、意图性和情感。 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于非礼貌用语的研究。杨子、于国栋(2007)在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礼貌用语三种不同的选择策略,即:策略型不礼貌、非策略型不礼貌、语用失误型不礼貌。李元顺(2006)同样从顺应性原理对汉语中的策略型不礼貌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王传奔(2009)运用顺应论对不礼貌语言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所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除开顺应性理论的角度进行不礼貌理论分析之外,冉永平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对不礼貌的理论研究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冉永平(2010,2013)从面子威胁程度来界定冲突的本质,探讨会话者的冲突管理以及说话人的面子、身份构建等语境要素的关系。张大毛(2009)在《不礼貌言语的界定和分类》中根据动机、信息表达、策略的使用把不礼貌言语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不礼貌言语是与一定条件下语言规范想违背的话,是基于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一种不适应性,呈现动态性和相对性,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三:1.所言内容所致(如禁忌语)2.语用距离所致 3.特定语境所致。在非礼貌用语的表达效果上张大毛也论述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效果。相比于张大毛对于文化、语境等大环境对非礼貌用语的影响,丁崇明(2001)则从一个更小的切口,研究词汇组合而造成的非礼貌的影响,从叠词的使用的语义、功能、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非礼貌用语的表达。
课题研究目的:
先介绍国内外各位学者对于非礼貌用语的研究,给与一个大体的方向和解释,为了更好的阐释非礼貌用语在美国人生活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幽默脱口秀中的运用,本人选取了近期在国外很流行的一档以分析各国各地区不同人种的特点为卖点的综艺脱口秀作为研究。将《罗素彼得斯脱口秀》作为语料,分析主讲者罗素彼得斯如何在幽默中使用非礼貌语,研究非礼貌语的语用效果以及对于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