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2-13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话题,“中国英语”的存在备受争议。出现在殖民时代的“洋泾浜”、“别琴”式的中国英语带有很多贬义色彩,逐渐被现代中国人摒弃。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在宗教、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出现大量的“中国英语”,跨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中国英语”已经不能等同于“洋泾浜”、“别琴”英语的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英语”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在21世纪的今天,大量学者认识到“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体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对于外语教学、语言学、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截止到1991年底,“中国英语”依然是语言习得错误的代名词。80年代末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黄金祺(1988)争论的焦点由“西译汉化”的翻译原则问题开始逐渐隐含了对于“中国英语”的分析与评价上,针对“中国英语”问题的不同态度第一次作为矛盾焦点走上学术舞台。榕培(1989)认为“中国英语”与学习者语言习惯思维错误应该加以区分,论证了“中国英语”问题的不可避免和客观存在,为“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2年~2001年,学者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李文中(1993)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划分出了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严格定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针对这一定义,张培成(1995)再次修正中国英语的定义,紧接着谢之君(1995)从文化冲突、语言交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英语定义的修改意见。
2001年底,戴炜栋在期刊上发表的将中国特色的英语加入教学体系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外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解放。此后,全国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量新科技研究方法被应用到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领域。褚凤琴(2009)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最佳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因而,对于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多高,其语言终究摆脱不了汉式痕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 “China Daily”和 “Beijing Review”等英文报刊上的文章时,总觉得少了一种味,而且读起来觉得比读外国人写的文章要更容易理解。
回顾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历程,从有矛盾有争议到理解到接受所应用,带有时代烙印的发展轨迹。因此,从历史角度看,对于中国英语问题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于英语世界观的转变。
课题研究目的: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到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在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世界的影响力方面都有无形的文化影响力,但是对于中国英语的定义及其存在是否影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中国英语在交流过程中的学习丢失与跨文化时的文化冲突都有待充实和完善。本文从跨文化角度论证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背景,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入手,寻找各种中国英语的语言现象,结合跨文化学科知识,对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研究如何在保障中国英语在表现中国文化不被异化的同时又能体面的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证明中国英语存在合理性及其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