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2-11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非礼貌用语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出现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中。说话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身份,地位或文化环境等差异自然而然表现出不礼貌。因此,非礼貌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非礼貌语研究的重视与日俱增。 国外关于非礼貌用语的研究涉及面广,有对不礼貌概念和策略的理论研究,也有对具体语境下礼貌言语的实证研究。Culpeper和Bousfield等知名学者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1996年不礼貌理论先行者Culpeper研究了实现不礼貌的方式并定义不礼貌:一些用来攻击面子并以此造成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交际策略。Culpepel(2005)根据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不礼貌理论并提出5个不礼貌策略。Culpeper,Bousfield和Wichmann(2003)完善并发展了不礼貌理论。Culpeper(2011)吸收语用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围绕不礼貌的理解因素与冒犯度关系,系统深度剖析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运行机制,并修正了之前提出的不礼貌模型,放弃了积极与消极面子之分,强调语境的作用,建立起以语境为基础,话语生成和话语评价的不礼貌体系。Bousfield(2007) 从动态语篇角度分析不礼貌语,为语用学的礼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和Locher(2008)合作出版的书中校勘整理了相关实证和理论,对比评价了不礼貌策略,并进行大量绘画和语篇分析说明验证自己的理论框架。他发展了Culpeper的不礼貌模型,将不礼貌策略精简成两个策略即公开的不礼貌策略和非公开的不礼貌策略并指出正面和负面的不礼貌成分在公开和非公开不礼貌策略中都可能存在。除了他们,还有一批学者对不礼貌语言本身和理论进行研究,根植于具体语境中,从不同视角分析非礼貌语言行为。 国内对非礼貌语的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较缺乏,研究成果也较少。目前对非礼貌语的研究进展,就研究的主体来说,主要是建立在礼貌原则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不礼貌语言现象本身,且大多从顺应论的角度阐释不礼貌言语的生成机制,并解释不礼貌语言现象,而更深层的问题并未触及,缺乏相关实证研究。从研究的素材来说,言语行为理论运用较多,分析研究也集中在文学著作,戏剧,影视等方面,对于日常生活中非礼貌用语的使用研究很少。语料获取方面上,几乎没有语料获取的地域和人群范围划分,语料覆盖范围极其有限。李元胜(2006)用顺应性理论对汉语中的策略型不礼貌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作了全面的分析,为言语规范性和得体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杨子(2007)从顺应论角度分析了非礼貌的产生,传递和分类,并对顺应论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改。王传奔(2009)分析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结果,并认为所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此外,冉永平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对不礼貌理论研究同样产生较大影响。冉永平(2010)从面子威胁程度来界定冲突的本质,探讨会话者的冲突管理及其与说话人的面子,身份构建等语境要素的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语言学家对非礼貌语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基本理论层面上,很少关注语境,对非礼貌策略在具体语境中的实施问题也很少涉及。使用的语料也不是实际会话中自然生成,缺乏可支撑性和说服力。尽管目前关于非礼貌语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课题研究目的:
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变化,非礼貌语在我们身边出现频繁,这就使非礼貌语的研究很有必要,应该将它和礼貌语的研究同等看待,甚至更该受到关注。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当今时代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以将非礼貌语使用的关注点放在这样一批特殊的群体中很有意义。考察大学生非礼貌语的使用状况,通过他们非礼貌语的使用频率,使用词语的选择,使用的场合,对非礼貌语本身的态度和被使用非礼貌语的感受等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非礼貌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通过考察,一方面不仅可以拓宽非礼貌语研究的范围,丰富非礼貌语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素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