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1-30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人名翻译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其背后的原因有待我们研究。国内学者早在20世纪初就注意到外国人名翻译混乱的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曾著文《西文译音私议》旨在规范统一。建国之初新华社译名室根据不同语种编译了外国人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为了进一步规范外国人名翻译,新华社译名室编写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吕叔湘曾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翻译外国人名地名时可以照抄原文"以避免中译音不准,译音不统一等问题。长久以来,对于人名的翻译,有些学者所持的观点认为:人名或物体名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没有意义及内涵,是不可译的。根据这种理论,最好的人名翻译方法应该是最简单的音译法,比较著名的如明末清初的外国传教士 Mateus Ricci(利玛窦),英国作家Bernard Shaw (萧伯纳),美国大使Leighton Stuart(司徒雷登)。使得原文作者想要通过人名而传达的交际意图,如采用音译人名翻译,往往无法顺利实现。因此,早期的中国人对于外国人名翻译,采用的一般是结合归化策略的归化音译方法。提倡异化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劳伦斯•韦努迪( Laurence Venuti)。他也是最早明确提出“归化”与“异化”之称的。他主张译者在译文中应当“有形可见”,也就是说,“翻译应当采取‘异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保持异域风貌、异国情调, 读起来像译文, 而不是‘归化’的原则和策略, 使译文完全按照目标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规范进行改造。此外,还要注意翻译英语人名时的一些细节,一些英语人名的翻译版本是约定俗成的,它们已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人名:Roosevelt, Elizabeth, 如果它们被翻译成:罗斯韦尔, 伊丽莎白斯大多数人可能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了,因此它们通常被翻译为罗斯福、伊丽莎白。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在翻译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误解。而完全的意译法,则常常会破坏原文的形式和风格。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吴世良先生译《春月》时,人名翻译完全用意译处理: Bold Talent(秉毅), Spring Moon(春月), Fragrant Snow(雪芳)。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是在跨文化视角背景下人名翻译方法的变化,将音译和异译相结合,凸显出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冲突、碰撞、融合的过程。从语言文化交流角度对于人名翻译的变化进行探讨,以求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人名翻译的方法。将音译法和异译法相结合,在跨文化背景下,把握人名翻译的准确性,来凸显文化的个性,增强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