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12-21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学界对《西游记》的研究主要分为版本研究、主题研究、成书过程研究、作者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艺术特征研究、西游记学术史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孙悟空的形象研究一直以来是热点中的热点。
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学界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主要有五类。一是认为孙悟空是封建社会中反抗斗争的英雄,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提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叛逆口号,表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精神,这正是封建社会人民起义中英雄人物的象征。二是认为孙悟空是象征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进步人物,如周中明在《应该怎样看待孙悟空》中指出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本质上仍然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范畴”,但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的典型意义又不仅限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它身上寄托和凝聚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他仍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正面形象。三是认为孙悟空是市民英雄,如朱彤在《论孙悟空》中提出孙悟空形象的“现实基础是明代后期崛起于封建社会内部的新兴市民”,“孙悟空实际上是穿着神话外衣的市民英雄形象”,孙悟空对天廷神权统治的反抗,“是新兴市民反封建进步要求的反映”,他跟神界统治的妥协,是“新兴市民所固有的阶级性——妥协性一面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四是认为孙悟空是侠士,如何思玉在《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中阐述,通观孙悟空闹天宫、反龙宫的言行,都“和侠客豪杰息息相关”,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绿林好汉”,“无有媚骨的盖世英雄”,是一个“侠士形象的艺术写照”。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希望豪杰义士为自己解脱苦难的愿望。五是认为孙悟空是被统治阶级中造反者的叛徒。如傅继俊在《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是“从个人私利出发,一心想挤进天廷统治者的行列”,因而造反极不彻底,曾两次接受招安,后来“既经不起高官厚禄的诱惑,又受不了皮肉之苦的威胁,终于跪倒在统治者面前,祈求讨饶,成为造反者的叛徒”。在取经路上,他又为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得到统治者的优厚加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界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除了对上世纪观点的延续之外,也有一些新的见解,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悲剧形象。赵心宪与聂树平在《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本质问题》中提出“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只是其悲剧性的外壳”,其英雄形象“带有无限深沉的意味”,认为孙悟空形象悲剧性的根源在于晚清社会的“沉暮品格”。刘龙贵在《英雄的悲剧 悲剧的英雄:重读孙悟空》中认为,孙悟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因为他竟以一个孤立无援的志士去同一种历时已久顽固不堪的等级制度相抗衡,由彻底改革到被迫点滴改良,实质上是“性格的后退”,所以孙悟空“注定是个悲剧形象”。曾磊在《试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形象》阐明,孙悟空的悲剧只是个人的悲剧,然而就生命价值来说,孙悟空虽将身上那种追求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给毁了,却体现了“生命的崇高价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
二是认为孙悟空身上体现了宗教精神。赵雨在《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中提出孙悟空形象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文化源头就是明代民间宗教”,体现在小说中的就是“强烈的宗教感和活泼的人间性的完美融合”,其形象的塑造把底层民众不屈的战争精神呈现在艺术当中,是一种更深刻的宗教精神的表征,而“自治性格”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宗教精神的绝好概括。梁联强的《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则提出《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巨著,孙悟空身上自然也会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他认为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就能反映出来佛教教义的“法识观”以及佛教思想,而其形象则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也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三是认为孙悟空身上存在在着文化意蕴。曹炳建在《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中从多重的文化意义出发探究孙悟空形象的基本内涵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周先慎在《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中指出孙悟空形象是“植根于历史生活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孙悟空把路见不平、嫉恶如仇、是非善恶观念鲜明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品格展现出来,作者并拿孙悟空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相比,认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石麟在《孙悟空形象的多层文化解读》中指出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多层文化意蕴的艺术形象,是“人类心灵放纵与收束的象征”,同时又是一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崇高美的艺术典型”。纪倩倩在《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中认为孙悟空是吴承恩心中幻想的英雄,但只追求平等、自由、个体价值的孙悟空并不是作者心中英雄的完美境界。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自悔,正是多年反思的体现,但这种转变又不是投降,而是一种对魔性的剔除,向人性的回归。这种转变是向完美的一种迈进,它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民族的文化心态。
综上所述,学界已经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分析、解读。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二十世纪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多以情节为线索,探究孙悟空外在形象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二十一世纪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多以性格为线索,探究孙悟空心灵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联。虽然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是二者又与孙悟空的反抗形象相互关联,形成一条孙悟空不断被解读成反抗者形象的学术脉络。这条学术脉络如何形成,形成原因是什么,孙悟空的到底是不是个反抗者形象,都值得深入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一方面,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另一方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在《西游记》传播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解读,发展到今天,孙悟空逐渐被定义为一个反抗者,被贴上英雄的标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孙悟空并不是一个反抗者。本课题正是以此观点为前提,梳理学者心中孙悟空反抗者形象的形成过程,探究孙悟空反抗者形象形成的原因,辩驳孙悟空是个反抗者,力图回归文本本身,避免文学解读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