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片镜头解析,拍摄总结
分类:
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9-06 来源:网络
镜头1:画面全黑 火苗点点
字幕:火与铁碰撞在一起能产生什么呢?
镜头2:王老师烙画技艺展示
字幕:烙画亦称烫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在金陵就有这样一位烙画人。
镜头3:首先是火红的烙笔,慢慢拉伸镜头,出现烙笔在葫芦上作画的痕迹,然后最后拉伸镜头出现整个主人公在烙画的场景。
字幕:他就是王高飞老师,今年已年近六旬,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手工艺人,在烙画传承这条路上却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
镜头4:工作室内拍摄,例如:大的、小的葫芦、不同的烙画作品等。
字幕:这间1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就是王老师平时的创作地点,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窗口,里面满满当当的摆满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和不同主题、多种尺寸的烙画作品。
镜头5:王老师近景,开始介绍自己与烙画的结缘。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6:烙画作品展示
字幕:就这样,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磨,日益精进的除了王老师的技法,还有其独创的烙笔工具。
镜头7:烙笔工具的特写,老师介绍烙笔工具的使用和研究烙笔的过程。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8:由烙画特写拉至整个画面,王老师介绍第一支烙笔
字幕:从小就喜欢美术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如今已经完全精通了烙画的创作技法,而这一切的故事都是从王老师几十年前,用几个月工资买的第一支烙笔开始的。
镜头9:高难度丝绢烙画展示,王老师介绍丝绢烙画。
字幕:带着一颗初心,王老师也将他的技艺磨练了二十余载,如今即使是在难度最高的丝绢上烙画,王老师同样得心应手。
镜头10:王老师奔波于各大高校之间进行烙画教授
字幕:那么在商业化的时代大潮面前,到底该如何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每一个向王高飞这样的手艺人都在默默的探索着、思考着。
烙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极赋历史文化价值,而文化的传承最有力、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传承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被评为市级烙画传承人之后,王老师没有迷失自己,这些年除了坚持创作之外,王老师还要往返于南京各大高校及聋哑学校之间,教孩子们学习烙画。
镜头11:王老师在南京聋哑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烙画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12: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南航烙画展的开幕式
字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老师几年的悉心教导,孩子们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
镜头13:展览烙画作品展示
字幕:今年这些孩子还迎来了他们人生中首个烙画展览
镜头14:王老师与韩国留学生进行烙画相关文化交流
字幕:我们常说语言有界,艺术无界,只要你有一颗向学之心,王老师都会不吝赐教。
镜头15:江苏省美术馆里面老师的作品的拍摄。(画面为观众看展,和十二金钗烙画作品)
字幕:16年年末,王老师的烙画作品再次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期间,其十二金钗系列烙画作品,吸引了无数看展者驻足观赏,而人们对于烙画的关注,也再次使得王老师陷入于烙画的坚守传承的沉思之中。传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就这样王老师在传承这条路上已经踽踽独行了近三十年的时光,
镜头16:画面为主人公在不同学校上课、传承,及王老师叙述自己在传承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17:老师的背景,渐行渐远,慢慢消失····
字幕:我们也衷心希望,但愿他的背影不会一直这么孤单下去。
六:拍摄总结:
《铁笔生花,烙印金陵》这部片子,我们小组在刚开始构思的时候把它定位的是纪录片,去记录生活在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的手工烙画艺人。从他的日常生活,到传承授课再到他的对于烙画传承困难的感悟心得做一个全方面的写实记录。
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在拍摄初期实践了这样一个创作思路,而我们整个跟踪拍摄的时间长达半年,在这期间我们跟随主人公往返于南京各大高校之间全程记录了主人公的一个教授和传承烙画的过程。随着拍摄任务的不断推进,我们发现单单记录主人公本身对于烙画的传承过程还不足以深层次的展现一位金陵烙画人对于艺术的热爱以及其对艺术传承的渴求,经过结合开题组老师意见、小组导师意见以及小组成员对于影片自身的理解考虑,小组才决定将影片类型更改为人物专题片。
拍摄过程当中,作为小组的摄像,担负着拍摄及记录主人公日常传承和教授烙画的任务,我们第一次取景是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对于主人公十二金钗系列烙画作品的拍摄,展会的时候人很多,机器也很难架稳,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拍摄之前就和现场安保人员努力沟通,最后争取到了在展会开展之前让我们进去进行了短时间的拍摄,因此才取得影片中十二金钗系列画作展示时布景较为干净的画面。而在展会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巧妙利用了观众对于烙画的关注,来引发大众对于烙画传承的思考。当然,拍摄过程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拍摄过程中路人的不理解,拍摄场地的局限性,以及后续和主人公时间安排上的一些磨合,在此非常感谢我的组员和我一同克服了这些困难。另外,对于主人公主体的拍摄,我们也是秉着真实记录的原则,在主人公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对他烙画的技法,技巧做了一个客观记录,对于他对烙画传承的理念也做了一个客观总结。而回归到主人公本身拍摄时,我们也是技巧性的运用了一种类似于聊天的采访模式,力求主人公在最自然、最真实的情境下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在短短数月与主人公的相处过程中,我们也是深深被主人公这么多年来对于烙画传承一直踽踽独行,不求回报的行为所打动。因此,我在剪辑影片的过程中也客观展现了金陵烙画人这些年来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为特殊人群做出的奉献及意义。同时也谨以此片能够吸引社会大众对于像烙画这类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以及有关部门及人士能够携手帮助这类手工艺人把我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上一篇:
人物专题片拍摄背景拍摄目的
下一篇:
微电影在“微时代”中,立足新的传播技术
找原创论文,从三亿论文网开始 www.eeelw.com
电脑版
|
目标:为大家提供3亿可以通过查重系统的原创毕业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