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片拍摄背景拍摄目的
分类:
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9-06 来源:网络
一.拍摄背景:
烙画,也被称为“火针刺绣”、“烫画”和“火笔画”等,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是以烧热的烙铁、电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将木板、木筷、木制家具、丝绢、宣纸等材料表面烫糊,从而获得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具有极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以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烙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特点是永不褪色,古朴典雅、清新秀丽,堪称艺术的精品。目前,在我国烙画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山东等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烙画,虽然风格不同,但从文化脉络上看都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烙画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见它的历史价值是非同寻常的。通过尝试拍摄本片,记录烙画艺人的生活、创作和传承过程,挖掘烙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传承现状。最终达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烙画、学习烙画,认同和发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此外,烙画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历史长河中曾一度掀起过轩然大波,备受瞩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烙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了解和从事烙画手工艺的人却越开越少,其中的具体缘由是什么。所以我们想通过对金陵烙画传承人的跟踪拍摄和记录,深入了解烙画的创作过程,以及目前在南京的传承现状。
二、拍摄目的:
(1)挖掘烙画手艺人的生存现状;
(2)探索烙画的发展和传承现状;
(3)烙画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分析烙画目前的影响力和创作特点;
三、现状分析:
当今烙画在创作载体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创新发展,从刚开始的筷子、木板等材料发展到了现在的丝娟、葫芦、毛毡等材料,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多元化,追求艺术、美观化。但是人们对烙画的了解比较少,很少有人真正知道烙画,真正见到过烙画创作过程的人那就更是寥寥无几。烙画虽然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与同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云锦等手工艺品相比,烙画却鲜有人知,而这些都与烙画传承艰难的现状密不可分。
造成烙画目前的生存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事烙画的手工艺者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烙画艺术工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出身,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美术的学习,因此很难在烙画创作上形成专业美术视角和功底。(2)烙画这门传统手工艺品自身的难度系数较高。烙画的创作载体主要是木板、树皮、葫芦、丝绢、宣纸等,不同的材料,这就要求烙画者深厚的功底和熟练的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多种题材上游刃有余的进行创作。(3)烙画的影响力不够。国家相关政策以及高校院校对烙画的关注度不够,目前在中国各个高等院校以及艺术院校并未开设有关烙画的专业课程。
四.拍摄重点:
烙画是以烧热的烙铁、电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将木板、木制家具、宣纸等材料表面烫糊,从而获得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烙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传统的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我们本次拍摄的主人公王高飞老师因其从小对美术的热爱,在少年时代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烙画,从此被烙画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经过30几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最终掌握了烙画创作的精髓和技法。由于自身对于烙画传承事业的热爱,这些来一直默默坚守与传承着“烙画”这门传统手工艺。主人公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及刻苦研究钻研出了独特的烙画工具,摆脱了传统烙画繁琐、复杂的创作过程,仅用一支烙笔便可以表达出多种的技法。丰富了烙画的色彩和内容,提高了烙画的创作效率,使传统烙画艺术散发出了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
烙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画种,极赋历史文化价值。如何使这一文化瑰宝继续繁衍和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传承人的使命和义务。主人公也强调文化的传承最有力、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传承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在所有烙画创作题材中,我们拍摄的主人公最擅长的是烙画葫芦,我们也从中了解到葫芦烙画是烙画与葫芦的完美结合。葫芦因其与“福禄”谐音,有:福、禄、寿、喜、财之意,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它几乎包含了人们的所有美好祝愿与向往,赋有极高的吉祥意义。所有,葫芦烙画大多被放在室内的床头、客厅、门头等位置,来祛除污秽之物,吸收吉祥、有福之物,起到了保佑家庭幸福、平安的作用。同时在与主人公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使得烙画传承力度有限的几个因素:
1.烙画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难度大。烙画使用的烙笔在创作时温度高达300摄氏度,这与其他画种有这本质的区别,一般人会有恐惧感,不敢尝试,难度系数较高。
2.烙画的传承认可度较低。由于烙画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载体较为封闭和窘迫,与中国画相比缺少艺术氛围,不被大多数人所喜欢。
3.烙画目前的传承人大多是年纪偏大的民间艺人,自身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美术知识。并且在向社会群体传承烙画知识和技艺时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和缺乏交流意识,创作内容较为保守,创作理念较为陈旧。
4.目前国内高校对烙画传承的认识度不够、关注度不够,高校学生对烙画的了解度偏低,在平常的生活里很难接触到有关烙画的相关知识。
鉴于烙画的现状和传承的紧迫性,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在烙画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改变和努力,让传统烙画艺术精品再次焕发活力与生机。
所以此次我们创作的以《铁笔生花,烙印金陵》为主题的人物专题片不仅会记录烙画传承人的日常生活、烙画的创作过程以及烙画当下的传承现状,而且还会让大家了解主人公烙画工具的发展改进以及创新,让大家直观、清晰的观看到烙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以及它独特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把镜头放到烙画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同时也会将烙画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烙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增添人物专题片的故事性以及贴近生活的效果。
另外,除了拍摄烙画,我们还会将重点放在烙画主人公的坚守和传承理念上,在此次创作的纪录片中我们将有侧重点的采取全程跟踪拍摄的方式,拍摄主人公在南京各大高校,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聋校以及南京五十四中等学校,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非遗传承,使得整部片子更具说服力。同时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烙画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以及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社会文化部门和组织、社会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能够给传统文化一块生长的土壤,使其繁衍生长。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靠手工艺人的传承和实践,更要靠广大社会群众的认可和践行,同时也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一目的的最终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社会团体和领导的重视,唯有这样才能使非遗手工艺人没有后顾之忧的去传承。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使其生生不息、不断传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近年来对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号召,而不仅仅是让非遗出现在博物馆里,让非遗传承成为一句空话。
上一篇:
水墨动画制作过程个人分工说明
下一篇:
人物专题片镜头解析,拍摄总结
找原创论文,从三亿论文网开始 www.eeelw.com
电脑版
|
目标:为大家提供3亿可以通过查重系统的原创毕业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