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话剧改编成功是具有偶然性的
分类:
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9-06 来源:网络
电影语言薄弱
电影语言不到位,是本片最为人诟病之处。所有人物都是正反打,景别变化很少,尤其是画面布局的中规中矩,画面剪辑淡入淡出,运景简单,节奏紊乱,对白超量,将电影的讲述都压在了表演上,用典型话剧思路来讲述电影。在拍摄时镜头晃动厉害,尤其是驴棚着火的时候,佳佳发了脾气,这一段在观看时画面十分凌乱,镜头剪辑没有章法。从观影体验来说,前中期因为很好的剧本弥补了电影镜头语言的不足,但是后期故事到了荒诞的后期就已经开始疲劳,使得这些弊端一一显现。并不是说话剧色彩浓重会影响电影的表达效果,但是导演将此片定义为商业电影,就需要满足定位需求,并且在剪辑和镜头运用上能够突出这一点。《驴得水》在电影的影调设置上电影中在白天的场景,室内室外一个颜色,让人分不清场景的变化。较长时间使用中全景,观看时容易产生疲劳。
话剧相对于电影,成本更低,一个好的故事在话剧舞台上经过锤炼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作品,并且电影运用镜头语言,突破时空的限制,打破故事叙事的规律,甚至梦境与现实互相的交替,能够表达出更深厚的意境。一个好的电影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从故事到剧本,二是从剧本到电影。认识到话剧和电影差别,进而可以更清楚认识到两者各自的特性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的艺术欣赏。有的电影利用戏剧的表现形式,也能营造出不同的效果。《夏洛特烦恼》中袁华和秋雅的“一剪梅”,也是戏剧化的处理,这是舞台中不能表达出的效果。这种语境下的乱入,分别凸显了两场戏的喜和忧,比电影感的画面更直接。虽然运用了画面淡入淡出的效果,一曼与校长跳舞的场景一共出现了三次,在一曼被剪头发否认时候,以及最后一声枪响为结局的时候都有体现,这表明了一曼的理想是一步步如何走向破灭的,最后走入死局。这些依靠的是导演的表现,由此看来一部电影的画面语言能不能得到承认关键还在于导演的掌控能力,能否使得电影成为经典。
第四章: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驴得水》话剧改编成功是具有偶然性的,其成功的必不可缺端的要素之一在于其喜剧色彩的内涵。《驴得水》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原始剧本的优越性,在电影版本当中对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是提及电影语言,算不得是一部成功之作。不可否认,一个好的、被打磨过剧本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受到观众的认可,如何去除那些沉淀很深的话剧痕迹,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电影,这些都需要考量。可是即便如此,戏剧仍然是一个好的IP领域,后备资源不缺,缺的是可以将戏剧和影视相融合的人。不要错把话剧IP当成灵丹妙药,认为话剧具有“好底子”定可推动票房,更不要急于将话剧变现,从而让话剧IP也带有贬义色彩。话剧IP热度一直存在着,如何进行改编还是需要学习。《驴得水》能够成功最关键一点在于迎合了观众对于一个好作品的期待,其内核的讽刺意味以及隐晦的“性”的词语都刺激着观众,主题鲜明,人物刻画出色,在故事的逻辑链条不断润色,虽然拍摄以及剧本还存在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以上这些并不是所有改编剧本都能够涵盖的,所以话剧改编还需要慎之又慎,急于变现,只会带来票房悲剧。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中提出:影像和戏剧的差别主要是在技术手段上,戏剧去掉一切非必要的技术手段还是戏剧,而电影去掉技术就不是电影而成为戏剧了。②所以除去技术的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依旧很多。话剧比起电影算得小众,但是即使是借鉴也依旧很难,话剧和电影之间的转化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并不是靠着热度两字就可以消解的。
上一篇:
《驴得水》好话剧不等于好电影
下一篇:
微纪录片的剧本策划、拍摄和剪辑
找原创论文,从三亿论文网开始 www.eeelw.com
电脑版
|
目标:为大家提供3亿可以通过查重系统的原创毕业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