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关怀”路在何方?
分类:
答辩资料
更新时间:09-06 来源:网络
既然老人们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应该如何在万难中寻找办法?
据南京市民政局福善处的陈玉华主任介绍,南京市暂时没有将老年人“心理问题”单独拎出来,作为一项调查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只是通过印发“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将部分心理问题列入“失能(伤残)老人”之列,一并通过“失能(伤残)老人”补贴标准给予补助。
既然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城区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就目前而言,一份专为南京城区老年人“特制”的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就显得不可或缺了。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制定配套市、区、街道、社区多级的对策,多方联动配合才是上策。
老年人:学会“心理自助”
今年88岁的尹奶奶独自居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据尹奶奶回忆,现在住了32年的房子还是老伴工作分配的,这栋楼邻里间都是认识的同事,平时也常走动。
尹奶奶笑着说:“这里的老人年纪都大了,有时候一桌麻将4个人,除了我,不是讲不出话就是听不见话,一圈下来人家糊了,有老人才反应过来上一轮的牌要碰”。其中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住自己楼下的徐奶奶。
徐奶奶与尹奶奶同龄,但是思维却混沌多了,总是记不清事情。“就在上周,她老年痴呆发了,问我她妈妈去哪了”,尹奶奶回忆起来都觉得好笑,“她都88了,还找她妈妈,你说她是不是犯病了,都这么晚了,我要不送她回家,她一个人在外面准出事”。尹奶奶看天色已晚,就想着,趁太阳还没落山赶紧送徐奶奶回去。
但是两个腿脚都不好的老人走了近半小时才到家。好不容易将徐奶奶送进家门,徐奶奶却想跟着尹奶奶出去,“她突然要买明天的早饭,可家里桌上就有鸡蛋,但她就是犟得要出去买。”尹奶奶一想到徐奶奶腿脚不好又加上脑子犯糊涂,这天又快黑了,如果自己不陪她去,万一出了事怎么办?尹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答应了徐奶奶一起出门买明天的早饭,此时路边的灯已经亮起,尹奶奶搀扶的徐奶奶,两人小步往前走着,在柔和的灯光下渐渐走远。
尹奶奶虽然自己也是独居一人,仍能照顾到楼下的老邻居,倒也算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还能找到一点“有助于人”的价值感。而利用退休的闲暇做起公益服务的老人们,才是将“助人”真正写进了生活日程。
早上九点半,来明基医院挂号看病的人已经排起了两三米的长龙,即使外面有着温暖的阳光,但人群上空就好像笼罩着挥散不去的阴云。
“儿科在哪里”
“您好,往右手三号门走”
“谢谢,谢谢”
“慢走”
约摸一米七,穿着印有医院标识的紫色志工服,几乎没有白头发的李长进,刚开始进入了他今天的角色。来来往往的人们,下一秒可能就会向他咨询,而类似的问题将会截止到中午11点半。
每周四,李长进八点半从家里出发,有时是独自骑自行车,有时是坐着开往明基医院的班车,但风雨无阻,就像是要与多年老友的一个约定。机缘巧合发生在多年前,当时来明基医院看病的李长进,在大厅里放置的一台钢琴前挪不开脚步,年轻时喜爱乐器,适逢家里的钢琴又断了根弦被变卖,“我想每周来摸摸这琴”,成了他留下来的另一个理由。
“李师傅弹琴真是幽默风趣”,一同在咨询台的义工阿姨介绍李长进时毫不吝啬她的赞许。医院入口处的钢琴前,驻足着十几个人,被围在中间的正是小舞台上灵活弹奏着琴键的李长进,人群中夹杂着几个小朋友扭动着小身板,《春天在哪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唤起了孩子的童真。“我昨天抄的一首曲子,来听听怎么样”,李长进示意他抄写的《秘密花园》琴谱。不一会儿,挺着肚子的孕妇、抱着孩子的奶奶、牵着手的情侣……都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李爷爷嘴角流露出笑容,边弹奏着边望向这些人们。这样的场景,六年间没有间断过。
像李长进这样的老年义工不在少数,虽然初心各异,但都是把志愿者服务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与李长进一起做义工的阿姨,坦言喜欢明基医院的氛围。一年一到两次出游,不定期的健康讲座,消防知识、急救措施的培训讲解,让这位迈入花甲之年的阿姨十分欣喜,“一些知识能运用到平时生活,义工的角色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被社会认可”。她来明基医院的服务时间虽说比李爷爷少一年,但是感慨良多。期间遇到各色各样的患者,再浮躁的心情都能在这里“烟消云散”,一旁的李长进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有病到这里也没病了”。
2016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了要意识到老有所用,积极看待老年人,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上一篇:
老人自卑、自弃:从“走不出去”到再也“不愿意”出去
下一篇:
基层社区、公益组织:织起“关爱”网 把控“关爱”体系
找原创论文,从三亿论文网开始 www.eeelw.com
电脑版
|
目标:为大家提供3亿可以通过查重系统的原创毕业论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