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6-11 来源:网络
(一)气息饱满平稳
演奏《姑苏行》的时候一定要让气息尽量饱满平稳,切忌虚。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很好地掌握气息的运用,使得气息尽量地流畅,不可强的地方太强,弱的地方太弱,这样会使得审美效果大大降低,失去听众的好感。这首曲子中有些段落是模仿比拟昆曲的唱腔,因为这首曲子还有昆曲伴奏,所以为了使两者更好的融合,就有了模仿昆曲的唱腔。这就要求在合奏的过程换气位置得十分精准,这样才能与伴奏中的歌词相对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会使整首曲子显得十分支离破碎,所以气息平稳是这首曲子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二)颤音的使用
颤音,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颤,在演奏竹笛的时候,手指可以颤,气息也可以颤。其中手指演奏颤音的时候,较为常见的是二度颤音,虽然《姑苏行》中不止这一种颤音,但是主要是二度颤音,使用的频率较低的便是虚颤音。
《姑苏行》中的虚颤音是采用手指弹出来的,也就是利用了指颤音。这种演奏的具体方法是,在吹奏的时候,当吹到三孔的时候,首先右手手速一定要快,迅速地离开前三个音孔。等到音一出现,再快速地按第三个孔,但是这时只需要按音孔的百分之十七左右,然后在慢慢地扑闪就可以了,若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在相对应的三个音孔旁边稍微扑闪也行。当竹笛的第一、二、三、四、五个孔都被按住了之后,再抬起食指和中指,打开相应的音孔,这便是《姑苏行》的演奏指法。《姑苏行》既然写的是姑苏,那必然要体现苏州的水乡特点,体现其中的秀美之境,这就少不了虚颤音的使用了。虚颤音常常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能够将景物之中的静谧之感很强烈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空远的意境。《姑苏行》中所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景物特点,在昆曲中也经常出现,这是由于共同的文化所造成的。江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委婉的,内敛而含蓄。所以曲子中也体现出了相同的特点。在乐曲刚开始的时候,类似于文章中的楔子部分,旋律十分的自由,并且从很小声慢慢得变得大声起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晨光熹微中,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是江南水乡一个普遍的特点,也是园林式建筑的一个特点。自然而然,演奏这段乐曲的时候要慢、轻、静,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当地人民生活的平静。指法要轻快缓慢,相应地呼吸也要与此协调,在这个时候虚颤音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利用虚颤音,来表现出江南生活的自由自在,使得乐曲情感变得更加丰富,使得笛声的音色更加圆润动听,使人听了余音绕梁,陶醉其中。
(三)叠音的使用
叠音,顾名思义就是重叠的音,但是这种重叠只是限于两个音调相同的音,也就是音度相同。叠音要如何演奏呢,首先叠的那个音所发出的音孔要用相对应的手指快而急地重按一下,这样才能达到叠音的效果,才能听到叠音。叠音,主要是用来装点乐曲的,就好像花瓶上面的描金一样,起到一种装饰作用。还有两种作用分别是用来把不用音调的音节区别开来和使乐曲更加优美,更加华丽。南派的乐曲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华丽,不像北派乐曲的简单,此曲多处使用叠音可以使得乐曲活泼而水灵,富有江南气息。
叠音在演奏时,速度要快,能把所有的经过音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做出来,并且让听者几乎听不到修饰音的存在,直接到主音,给人一种含糊不清,迷迷糊糊的感受。因此叠音是一种极快的装饰音,它能够巧妙的丰富两个重复音之间的关系,使得和两个重复音既是互为分开关系,又是形影不离,使整个曲子的色彩都鲜明了起来。叠音多用于民间乐曲、戏剧。我们在平时吹奏叠音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重视这个技巧,让整个旋律流畅、生动。
(四)打音的使用
打音,从字面上来理解便是在音符上打一下,其实本意也差不多,就是手指要在相对应的音孔上面打一下。跟虚颤音一样,这也是一种用来起到装饰作用的演奏技法。竹笛曲《姑苏行》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这个技巧,歌曲一开始就用到了这个技巧。打音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轻快干脆并且具有伸缩性,同时还能够增加乐曲的表现力渲染力。曲子的结尾部分,也有这种技法的运用,并且这里加入了指颤音,这就好像是作画的留白效果一样,给听者留下无限的遐想,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让听者好像遨游在广阔的大海之中,沿途的景色尽收眼底,但是却不知前方是否还是一样奇异的景色,给人流下思考的余地。
打音,还可以起到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使得音色变得弹而断,简单地来说就像是欢快的鼓点一样,是跳跃的,断的,不连续的,犹如小鸡啄米一般。打音同时还使得《姑苏行》的情感更加丰富,使得情感的表现力更加强,让听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听出曲子想要表达的感情。
时间倘若很短,速度肯定比较迅速,所以这就好像蜻蜓点水和小鸡啄米一样,具有了轻而快的特点。在《姑苏行》的快板部分大量地使用这一技巧来增添乐曲的欢快之感,来表达沉醉于江南水乡中人们愉悦的心情,并且越来越喜欢江南水乡,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随着乐曲的深入而展现在听者眼前。这首乐曲在改变之前,快板部分不是这样的,而是分成了具有层次感的两部分,其中后面那部分比前面那部分的节奏要更加快、更加急、更加轻、更加流畅,这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就是使得曲子拥有更加大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
这首曲子中用手指来完成的技法——叠音和打音,重复使用,互相交错,互相促进与体现,使得这首竹笛曲热情洋溢、曲折有力、起起伏伏。
《姑苏行》中运用了很多技巧,比如叠音、颤音、赠音、打音等。在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万万不可使用舌头,哪怕是相同的邻音也不能。这也是《姑苏行》一个很独特的地方。不能够用舌头,那么就只能用打音、叠音、颤音的变换了。
《姑苏行》加花吹奏的时候,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便是手指一定要很放松,这样才能够保证手指的灵巧,才能够使得乐曲听起来欢快有节奏感,手指轻快就好像小鸡啄米一般,切忌拖泥带水。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音符都足够轻快,犹如一群快乐的小天使围着听者不停地跳跃,不停地翩翩起舞,具有很强的弹性与弹跳力。
《姑苏行》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技法便是赠音的使用。通常一句的最后和需要换气的地方就会出现赠音,这主要体现的是昆曲唱腔的特点。赠音的使用,为这首乐曲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韵味,犹如笛声和吟唱一起进行,相互唱和,耐人寻味。所以,这也成为了《姑苏行》中最重要的一个技法,使得《姑苏行》名声大振。
小结
竹笛是一种吹奏乐器,所以对音色的要求很高,并且训练音色也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通常,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音色,也追求不同的音色。在我看来,使得音色大相径庭的原因有很多,想要用竹笛吹奏出甜美的音色,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这与竹笛的材质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材料制成的竹笛能够吹奏出不同的音色。其次,每个人的肺活量不同,对气息的控制力也不同,这也导致音色的不同。想要使得气息吹出甜美的音色,那就必须气息能够保持平稳流畅,而且较为深厚的气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保持气息足,音到位。最后,竹笛膜的影响也很大,若是用粗厚老的膜,则会使竹笛的音色也变得北派化,即粗犷。若是选择较嫩并且十分薄的竹笛膜,那么《姑苏行》的甜美这一特点便跃然纸上。
南笛派的主要特点是音色圆润,感情委婉,就好像性格内敛温柔的江南女子一般。北笛派的主要特点则是音色粗犷,急促跳跃,就好像热情奔放的北方汉子一样。
竹笛曲《姑苏行》则兼具这两者的特点,有音色圆润的地方,有音色豪放的地方,有感情委婉的地方,有情感奔放的地方,有甜美细腻的地方,有热情粗狂的地方,既利于抒情又具有诗情画意。
《姑苏行》中对昆曲唱法的模仿主要体现在与昆曲合唱的部分,要求气息平稳流畅,中气要足。昆曲唱法的模仿使得竹笛曲《姑苏行》的表现力更加饱满,使得音乐更加具有自己的特色。昆曲的模仿能够提高竹笛曲《姑苏行》的水平,虽然提高了演奏难度,但是听觉享受上面也有提升。但是,其中对于昆曲唱腔的模仿并不是十分的形象,而是类似于中国画的抽象一般,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很容易,需要利用模仿唱的方式来学习。首先,要对昆曲有一定的了解,观看一些昆曲的视频,自己总结并且体会昆曲的唱腔有哪些特点。然后才是模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昆曲唱腔的特点,并且与《姑苏行》达到一个较好的融合。
《姑苏行》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只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将昆曲唱腔的特点完美地融入到《姑苏行》的演奏中去。
在曲式结构上,乐曲由引子+慢—快—慢,即(A)-(B)-(A1)组成,是西方的复合三段体结构,同时在乐段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多段连缀结构的特点,竹笛曲《姑苏行》的表现手法主要就是:宁静的引子,活泼的行板,欢快的快板,颤音、打音、赠音、叠音以及音色的甜美。这些手法让《姑苏行》这有着昆曲特色的曲子演奏出来的效果具有悠扬亲切,风雅舒适,色彩鲜明的江南意蕴。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之处使得《姑苏行》这首曲子成为竹笛曲中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