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31 来源:网络
近年来,伴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话题。其中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呼声层出不穷也愈发高涨。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州大学通识课教师为调查对象,设计并发放了一份问卷,以此为基础对经典阅读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本文是在对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已有文献的相关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展开对题目的研究:首先,对此题目的相关研究对象——通识教育、经典、经典阅读的概念展开阐述;其次,对国内外经典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再次,对笔者所设计发放的调查问卷主要就调查意义、问卷设计概况、问卷回收概况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接着,基于问卷统计所得结果,探究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同样基于问卷统计结果,从课程教学本身与教学支撑环境的关键主体——高校图书馆两个层面出发,探究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关键策略。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通识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提出,通识教育便愈来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话题。而近年来,经典阅读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苏州大学为研究样本,探究经典阅读对高校通识教育的不
可或缺性,寻找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课程的关键策略,探讨基于经典阅读的通识课程教学的科学路径。这将从理论上深化对高校通识教学的认识、对高校经典阅读教学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1.2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通识教育实践体系。这要求我们打开思路,不断探寻更趋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而设立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实践的一大路径,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起。因此,探究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寻找该模式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作为这一应用的重要助推器的高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发挥其支撑作用,将对打破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提高高校经典阅读教学的效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献综述
孙海瑞在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多高校的通识课程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但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通论、概论之类的课程过多,东西方原著经典导读的课程太少。针对这一情况,他强调,重概论、通论而抛弃对原创性经典的直接接触与研读,易使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无益于其心灵的健全。通识教育,应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通识教育主干课程[1]。
对于此观点,与孙海瑞不谋而合的还有许多研究通识教育的相关学者。例如,甘阳也曾指出,必须对概论讲授类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应该让本科生直接进入经典文本阅读。高校教育中,重要的是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门课满堂灌地讲上千年的哲学史或文学史。事实上编写出来的各种哲学史文学史之类都受编写者的很大局限,其价值是不能与经典原作相比的[1]。他同样认为,高校通识教育应该基于经典阅读而展开。
而对于如何基于经典阅读开展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关键应如何把握,众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方针策略。
例如,提倡以经典阅读形式进行通识教育的黄俊杰从“学生主体性”出发,提出了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用的经典,必须符合六种条件:(1)经典与现代生活应该有文化的共鸣;(2)一部经典应当包含概念、观念和价值,并要有广泛的教育意义;(3)经典必须能吸引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审美特质;(4)经典应对学生正在熟悉的文化有历史意义;(5)经典应当是可亲近的;(6)经典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2]。
而徐岚则认为,师资建设是推行经典阅读课程的关键,但目前的高校师资建设在教师来源、教师能力、教师发展三方面存在困难。教师来源方面,为弥补师资不足和降低成本,学校可以把核心课程教学的重担转移到博士生、研究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兼职讲师,同时也可以返聘乐于投入通识教学的退休教师来兼职。教师能力方面,建议建立一套专门的课程审查和教学评价制度来考察教师的性格、教学热情、跨学科视野等综合能力。教师发展方面,可以效仿哥伦比亚大学实施一些教师发展活动策略,例如:新教师在正式任教的前两年,每周由课程主任组织 “实习课”,资深教师自愿参与,共同讨论教学大纲、课程进度、教学方法;组织老带新的帮扶小组等。
此外,化月凡还提出,针对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教学,学校需要改进相关的教学制度以保障经典阅读课程的良好实施。如若因课业负担重而导致学生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典阅读中去,那么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教学就只是空谈。因此,学校必须改进相关的教学制度,统筹课程安排,促使专业课和经典阅读课达成彼此的平衡[1]。
3研究思路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本文是在对此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已有文献的相关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展开对题目的研究:首先,明确相关研究对象——通识教育、经典、经典阅读的概念;其次,了解国内外经典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针对苏州大学通识教师的调查问卷,通过回收并统计问卷了解苏州大学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现状,基于广大通识教师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意见,探究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究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之关键策略。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线上、线下的文献查询,收集国内外与通识教育、经典阅读研究相关的的文献资料,包括专著、学位论文、学术期刊等。在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详读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获得对本次研究的启发,促进笔者理清思绪,展开论述及讨论。
(2)问卷调查法。本文就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经典阅读对于通识教育的影响等问题,集成一份网络调查问卷,向笔者所就读的苏州大学的从事通识教学的老师们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力图获得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们对于此研究的相关看法与意见,作为本文论述的有力依据,也为相关对策的提出提供线索。
通过此次研究,首先笔者明确了经典阅读与通识教育的关系:(1)经典阅读作用与通识教育目标相契合,经典阅读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促进作用;(2)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聚焦点,通过经典阅读这一模式切入通识教育,无论从课程教材还是课程活动角度看,都恰为合适;(3)经典阅读能够为通识教育注入“源头活水”,有利于改变通识课程原史、通论的固定模式,有利于使学生摆脱思维的倦怠,提高其积极性。
其次,从课程本身和教学支撑环境出发,探索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课程的关键策略。
从课程本身出发,主要有:(1)设置合适的书目选择标准。一方面,紧扣经典自身特性,严格筛选经典文本;另一方面,紧扣学生阅读水平,灵活选择经典文本;(2)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通识”当求开放性,“经典阅读”当求文本的封闭性;(3)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再结合实际讲教师讲授制、小组讨论制、助教制三种形式合理选择与结合;(4)构建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
从教学支撑环境出发,主要有:(1)完善馆藏建设,满足获取需求。包括实体馆藏建设与数字馆藏建设两方面的完善;(2)进行读者调研,编制导读书目,并在已有导读书目的基础上,做好经典阅读推广活动;(3)加强通识阅览室建设,提高利用率。主要可从馆藏、服务与宣传三方面着手加强;(4)加强阅读指导,畅化阅读体验。主要包括线下平台指导与线下活动指导。
希望本文对“将经典阅读应用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的论证及其关键策略的提出,可以对高校的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