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5-24 来源:网络
有些家长经历了丧偶或者离异以后,内心总认为欠了孩子,想要对孩子做出弥补,所以对孩子更为怜惜。只要是孩子要求的,不管什么事情,不管合理与否,都尽可能满足他们。结果就导致了孩子缺乏责任感,嚣张跋扈,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核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化名)的父母离婚后,小明的妈妈把所有心血和感情都投入到了小明身上,对小明无微不至地关心,无论小明要什么都会满足,小明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只要小明不开心,随意耍耍性子吵嚷几声,妈妈就心痛了。长此以往,小明就变成了一个自大孤傲、认为全世界都该围绕他转的人,而且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下意识的就会想到要靠妈妈帮他解决。“我想尽我所能给我孩子最好的,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我都希望给他最好的,因为他是我唯一的精神依靠,是我人生的全部希望。在孩子的生命里,父爱这一块已经缺失,所以我一定要给孩子双倍的母爱,以此来弥补他本应获得的另一半爱。”小明的妈妈内疚地说道。[1]
2.“高压型”家庭教育
曾有报道指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高压型”的单亲家庭里,起先,孩子是比较懦弱的,遇事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反抗只会独自默默承受。可是时间久了,原来懦弱的性格就会转变成叛逆,凡事都和家长对着干,形成靠暴力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有朝一日,若是有这类性格倾向的孩子犯了法,便会极其残暴地报复社会,危害非常大。小鱼(化名)的妈妈独自经营一家公司,事业上很有作为。在和丈夫离婚后,她就开始独力抚养小鱼。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求小鱼做到百分百完美。每逢周六,都会给小鱼安排各科辅导,也不允许小鱼和其他同学交往密切。小鱼成绩一旦退步,她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小鱼。长此以往,弥漫在这种“高压型”家庭里的空气压得小鱼快透不过气来,于是,小鱼开始顶撞母亲,拒绝参加周六的一切辅导,闹着非要用离开家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抗议。
3.“包办型”家庭教育
有非常多自小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成为了他们所有事物的全权承办人,衣服有父(母)帮着穿,吃饭有父(母)帮着喂……不仅如此,父(母)还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控制他们的一些行动,最后就导致他们十分欠缺独立意识。可见,只是一味听取父(母)的安排,毫无自立意识的人,当他们踏进社会,刚开始肯定无法很快融入,只能靠自己逐渐去适应。根据研究发现:已有很多子女都惯于一切听从父母安排。小云(化名)是苏州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自小学一年级开始她有一句话就常挂在嘴边,“我妈妈说了我要……”“我妈妈不准我……”。在小学毕业后,她报考了苏州一家中学,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可是临近开学,她突然对所有人说她不去这所学校了。“虽然我自己也很想上这个学校,但我妈妈说了她希望我能够去美国念书,所以我听我妈妈的。”幼儿园开始,她妈妈就习惯帮她安排好所有的事,包括读书选学校等,她毫无意见也从不反驳,小云十分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因为我只能听我妈妈的,所以就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没用。”
4.“放任型”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忙于挣钱,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久而久之就对孩子的教育没那么上心了;另外一部分家长看到自身培养孩子的方式不奏效,黔驴技穷了就干脆任他随意发展。在当前普通家庭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这种现象常有发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已演变成了一大教育问题。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他们需要与父(母)敞开心扉的交流,需要家人和朋友较多的关心和帮助。李刚(化名)是李老师班上转来的新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游。我们通常认为成绩不错的学生,行为规范方面自然不会太差,可他却是个例外。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夜晚,作为寄宿生的他就和班上其他几名男同学翻墙去了附近的网吧打游戏,打了整晚游戏,到天亮才回学校。而影响尤其恶劣的一次是某天深夜,他们谎称某位男生哮喘病发需立即送去医院,居然还拿出了一个病历本给值班的老师看。事情被学校发现后,班主任李老师立即联系李刚的家长来学校。李刚的母亲刚踏进学校教导处的门,就告诉李老师她只是李刚的后妈,完全是一副"李刚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他在学校无论怎样都和我无关"的态度。通过几分钟简单的交谈,李老师才知李刚的父母在李刚小时候就已离婚,父母离婚后李刚一直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李刚的爸爸在四年前再婚并生下了一个弟弟。李刚因为要进城读书,所以搬到了父亲的新家,和后妈、弟弟一起生活。由于工作需要,父亲经常出差,所以便让李刚的后妈负责起了教育李刚的任务。而他的后妈由于家务繁多且工作压力大便让李刚寄宿,每月只是按时给生活费,几乎不过问李刚的学习或生活。而李刚因为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长辈的过度关爱加之亲戚的同情使他变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所以他在新家里与后妈及弟弟的相处并不融洽。而后妈对他已经是一种任其自然、自生自灭的态度。
5.“暴力型”家庭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整个单亲家庭教育中,“暴力型”家庭教育占据了 22.13%。导致暴力和发生虐待的缘故大抵出自两方面:一是由于家长婚姻破裂,认为孩子是自身的累赘,经济窘迫而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生活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障碍得不到发泄,只能在下班后对着家里的孩子拳脚相向。在中国,人们受到古老思想的影响,有些落后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而有些父母的文化水平本身就较低,他们错误的认为他的孩子是属于他们的个人财产,作为父母,他们就有权管教他们。并且很多家长本来就粗鲁狂暴,稍微不满意,一开口就随意辱骂孩子,一提起手就痛打孩子,有些家长甚至会把孩子打得皮开肉绽才罢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十分消极的不良影响。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卑、脾气暴躁、意志消沉,性格内向往往是普遍现象。他们只可以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切身感受到的所有痛楚与疾苦都堆积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渐渐加剧,万一有一天遇到挫折,最有可能走向极端。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时间与空间渐渐发生转变,这种攻击行为就会产生极端心理,仇视所有人并进行报复,对学校和社会进行报复。
6.“期望过高型”家庭教育
家长对孩子寄望太高,会导致孩子心理包袱太过沉重。有些家长在离异后,孩子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动力和支柱,必须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尤其关注学业方面。长期如此就使孩子有了心理压力,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家长太过于高的期望使小学生小小年纪就背上了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心理包袱,长时间精神紧张会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孩子无法避免地会产生忧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这样一来,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极度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必须指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单亲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缺乏平常心,要求不切实际,不正确的教育观肯定会形成不妥当的教育方法,这无疑给孩子的生理、心理带来了双重的伤害。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重点应放在家长的身上。
7.“金钱式”家庭教育
当今,“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观在对人们影响很大。走出家门,踏进社会,所见、所闻、所谈论的都与金钱息息相关。现在这个社会,没有地方不需要钱,也没有什么时候不需要钱。面对一个“遍地需黄金”的世界,对面金钱,孩子怎能不为所动?况且,有很多学校附近随处可见小卖部、小摊位、小餐馆等,这都为孩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上学校食堂的三餐都对学生全面开放。你说孩子身边怎能没有钱?况且现在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都不错,有的已达到小康水平,还有的则非常富裕。正因如此,所以孩子向家长讨些零花钱自然轻而易举。尤其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补偿对孩子的歉疚,也为了让孩子习惯现今这个
“黄金”社会,从不限制孩子用钱,只要孩子开口了,无论多少都给,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如流水的习惯。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孩子依旧挥金如土。父(母)亲这样教育孩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与发展,最易使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最后致使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