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10-31 来源:网络
道德教育逐渐陷入困境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原因在于道德教育内容科学化、道德教育方式标准化、道德教育目标功利化。道德的本质呼唤着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真实而客观地评价当前道德状况,坚持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原则,以及开展丰富有效的道德体验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理性回归的有效途径。
道德教育的实效探索
让道德教育重新拥抱生活,是当前道德教育走出困境、获得新生的必然选择。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要求我们能够真实客观地评价当前社会的道德面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坚持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原则,并且在教育方法上加以创新,强化道德养成和体验教育。
(一)真实而客观地评价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
二十多年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现实生活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双重挑战。其中,在道德方面主要表现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趋于“失效”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未能及时建立导致的道德“失范”。在这样的双重挑战下,道德教育的发展难免陷入困境。一方面,部分教育者选择性地忽视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将学生带入一个虚设的、远离现实的“道德乌托邦”,机械、抽象地向学生灌输正面、崇高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育者过分向学生强调社会中的负面的、卑劣的“缺德”行为,让不谙世事的学生对社会充满误解与失望。呈现真实而全面的社会道德面貌,是支撑道德教育的效果与力量的基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用什么目的。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教师应当真实而客观地评价当前社会的道德面貌,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既不能将片面、歪曲的社会道德生活呈现给学生,也不能让学生进入一个虚设的、只存在臆想中的道德乌托邦,更要警惕西方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冲击。正确、高效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向学生展开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贬恶扬善,让学生在适应社会的道德生活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学会反思社会道德,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二)坚持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原则
道德规范的不合理、不正当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生活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道德教育也不应该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抽象化、教条化的道德规范教授给学生,那么道德规范便会呈现要求过高过多、惩罚过严的特点,既缺失其正当性与合理性,又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大相径庭。例如,在生产水平还相对低下的当前社会,以“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口号作为道德标杆来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一种奢望。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道德两难问题正在向我们昭示,道德规范是有条件的,是基于一定情境的。坚持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原则,有助于我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对自己需求的理性认识和对自身行为的是非判断的基础上的,凭借自己真实力量去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坚持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原则,以保持道德规范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还体现在制定道德规范的程序上。全社会共同参与道德规范的制定,不仅能使道德规范更加符合个体自身的实际需要,彰显正当性,而且能够使社会成员更加自愿地信奉和遵循。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个人与社会共同参与,只有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道德规范才能在更大范围与更深程度上被人广泛认同与接受,最终转化为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
(三)开展丰富而有效的道德体验教育
道德教育对幸福的探求、生命的关注与人格的塑造,无不迫切地要求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为了使当前的道德教育走出困境,走出知性论支配下的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的说教王国,避免“回归生活”仅仅成为一句口号,我们必须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以往陈旧的道德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中,道德体验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开展道德教育,促进公民的道德修养,离不开体验教育。因为我们的生活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各种体验,体验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体验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识为支撑,重视体验者道德情感的诱导、激发和觉醒,试图将情感与认知融合统一。作为一种图景式的思维活动,在体验教育中,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取代了以单纯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整体性、现场性和超越性等特点。
回顾以往的道德教育过程,学生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往往局限在一个孤立的时空情境,远离学生真实生活。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困境,正是因为教育者未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缺少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所面临的压力给予重视与关怀造成的。道德体验教育则以道德规范知识作为贯穿道德活动的线索,以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借助学生的体验感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道德规范并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来为人处事,并以此为切入点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情感—态度系统和意义世界。朱小蔓在阐述当代教育问题时不止一次强调,道德教育一定要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其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体验德行,在活动中发展品德。
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创造性、超越性并举的回归,而不是返回原路。它来源于生活,但不断试图超越生活。通过向生活的回归,道德教育便能获得更为坚实的生活基础与更为深刻的意义之源。同时,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停顿或滞留于生活之中,相反,“回归”是为了更好的“走出”,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更为光明的教育之路。本文的论述尚不很成熟和全面,相关的研究方法与结论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笔者希望方家指正,并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