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2-05 上传会员:胡编辑
分类:艺术学院 论文字数:15923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左倾运动,但是这一时期描写文化大革命状态下人民生活的电影非常单一,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智取威虎山》一类的样板戏。因此,《春苗》就是一个典型,也是非常好能够反应那个时期普通人民生活的影视作品。通过对于“文革”时期“文革”题材电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立场,从而沿着“精神”这一层面,分析电影表现出的症结。
《春苗》作为第一部反走资派的电影,其特征多注重于阶级斗争和个人英雄主义,无产阶级作为阶级主体,将其他阶级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拦路虎,对其进行批判和压迫,并且无产阶级在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因此,研究《春苗》能够很好的去了解“文革”期间电影的特征。去剖析电影中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性,即所有人性都是无产阶级性,所有美好的都是无产阶级,所有的英雄都是无产阶级英雄,所有其他阶级都是要被打倒的,这种盲目的理想主义,完全蒙蔽了真正的人性。电影的结尾,一声声毛主席万岁,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本文将以“文革”时期“文革”题材电影的代表作《春苗》为考察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该时期该题材电影的价值立场特征。
【关键词】60年代; 文化大革命; 电影; 英雄主义; 阶级斗争; 人性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1
一、“文革”时期“文革”题材电影阶级斗争框架下的人物形象塑造1
1.阶级斗争框架的设置1
2.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塑造2
3.阶级敌人形象塑造3
二、阶级斗争框架下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的价值立场5
1.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与讴歌5
2.通过阶级敌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阶级敌人的仇恨与批判5
3.表达了对严峻的阶级斗争的形势的焦虑和忧患6
三、“文革”时期“文革”题材电影价值立场精神症结7
1.“宏大叙事”下假借道德的名义,对“人”的否定、对人性的摧残7
2.阶级主体凸显中人性价值的抹杀9
3.过度“价值理性”对电影文学精神的扭曲与戕害.10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