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9-04 上传会员:吃饭了喊我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13402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是清朝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并且两者成书时间相距五十年左右,对时代的延续性有一定的保证,在两本书中都描绘了大量的书生形象,这些儒生形象对于科举制度有一定的批判。两本对儒生形象的描绘大致可分为讽刺和赞扬,其中被讽刺的知识分子形象与传统的儒士形象相背离,对于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其实质是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讽刺;而对于儒士形象的赞扬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作者的向往,或者说是作者自己心中的真正文人形象,在被赞扬的文人身上也能看到作者自己的身影。此论文主要以两本书中对于知识分子形象的描绘为切入点,以其他能反映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因素为辅,去探析对蒲松龄和吴敬梓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试图将两部作品的研究推向深入,从而把握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普通文人思想。
关键词 蒲松龄;吴敬梓;科举制度;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 论-1
一、清朝科举制度概述-1
二、吴敬梓与蒲松龄的仕途人生-2
三、《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4
(一)《儒林外史》中的书生形象-4
(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6
(三)书生形象对科举制度的揭露与批判-7
四、《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中的考官形象-8
(一)科举制度中的考官形象-8
(二)通过考官形象对科举制度的揭露与批判-10
五、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11
(一)作者的态度:讽刺与孤愤-11
(二)批判力度的不同-12
六、《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批判的意义-13
(一)现世意义-14
(二)后世意义-14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