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8-29 上传会员:碧小池
分类:文学论文 论文字数:8575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于众人之手,是反映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的语言特色的最佳作品。其中的重言式词语是我国古代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当时口语语体保留下来的重要文本依据。
研究《诗经》中的重言式双音节形容词一是有利于我们了解先秦时代的口语语体特点,弥补书面语研究臻于善境而口语研究处于贫乏状态的局面;二是以作为民间劳动者的民歌总集的《诗经》为蓝本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表达习惯;三是研究重言式双音节形容词用字的声与义的关系有利于对古代汉语造词方式、用词规则问题的研究;四是从新角度对其中涉及形容词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出本人与学者们不同的看法与对其中所反映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形容词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有利于《诗经》形容词研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 《诗经》,重言词,形容词,貌词
一、绪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诗经》中的重言式双音节形容词,它是古代汉语中描绘性词语即形容之词的典型代表。对《诗经》里描绘性词语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可追至《尔雅》,此书将这类词以重言词的形式归于《释训》一章,计77条[ 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到第207页。]。《说文解字》与《广雅》也对古代汉语中的此类词做了归类释义,但此时还未明确此类词的定义与具体归类问题。到了清代,马建忠等学者从事语法学的研究,提出此类词应为“形容之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1页“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王臣蹇蹇,大人谔谔,重言之以状其容。”],王引之将其分为“状物之词”与“状事之词”[ 王引之《经传释词》,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4页。],朱骏声称之为“形况字”。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认为此类词的用字与本意无关,仅借声之用。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中表示其形况字为“依声托义,本无正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