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任务书 更新时间:09-01 来源:网络
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企业价值最大化必然会成为我国企业战略实现的最终目标。因此,以EVA作为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指标,并且以EVA为核心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财务管理系统,必将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创造。正因为如此,EVA的引进和应用必将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所认可。
首先,EVA是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调整和合理计算得到的数值。传统会计利润与EVA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企业投入资金的资本成本。在常规利润表中,会计利润反映债务成本的途径只是从利息费用的体现出,并没有考虑权益资金的成本。EVA打破了在会计制度的诸多缺陷和不足,它揭示了企业的真正经济效益。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不能提供高于投资人的机会成本,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不能对此项目进行投资。若投资基于传统会计利润,那么如果投资不考虑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就无法保障股东的真正利益,投资者并不能获取真实的回报。基于此,EVA具有很好的现实应用前景。
再次,EVA具有广泛和深入的应用。EVA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绩效评价,相比于市场增加值只能评价整个公司的绩效而不能评价某个部门的绩效,EVA作为一个流量指标,能够用于各层次、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在公司治理中EVA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将EVA应用于公司的治理,首先明确了公司的目标,就是EVA最大化。这就明确了公司行为的判断标准。EVA作为一个财务衡量指标,结束了各种指标混乱使用的状态,能用于公司治理的所有方面。在薪酬设计中,实施EVA的一个主要优点便是将EVA和管理薪酬联系起来后,能使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更趋于一致,能给经营者更大的激励,使经营者能尽可能地站在股东的角度,以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决策。
最后,EVA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在国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比如:可口可乐、索尼、西门子。而EVA在我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中。2002年,建设银行率先使用EVA作为业绩评价体系;2004年,建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2005进一步完善EVA计量方法,2006年设置了专项战略性费用,用以激励不明显的业务。但EVA计算复杂,任务量大,而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本身公司制度和实力的限制,更没有能力去实施这项体系。面对一项如此优越的评价体系,我们有理由积极的去探讨,去研究,吸取国外企业良好的经验并结合国内企业的特质,为我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量身制定出符合他们的EVA体系标准。
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综述
EVA(经济增加值)最初是由美国一家名叫Stem Stewart公司提出来的,它的本质是企业考核业绩时不应该只考虑会计利润,而应该要减去企业为这项业务投入的资本成本后所获得的最终收益。
一、如何把EVA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并使之与价值管理更紧密的结合,以反映企业的未来价值
Stem Stewart(1991)在《应用公司理财》中明确提出了EVA的概念,并详细的阐明了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
Uyemura (1995)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将股票价格的变动作为因变量,探讨了EVA、传统会计指标对股价变动的拟合度,结果EVA指标的解释度达到了40%,而传统会计指标只有13%。
SRRajan (1999) 选取了美国电力公司的数据,深入研究这些公司的 EVA指标和一些其他的评价指标对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影响,其他指标包括EVA、 ROA、EPS、FCF等与MVA(市场增加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EVA较其他指标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相关度最高。
美国学者Byrne(2003)以EVA为自变量,市场增加值为因变量做了关于采用EVA指标与传统会计指标对企业市场增加值的回归分析,结果又一次表明EVA指标比传统会计指标与企业市场增加值更具相关性。
Ferguson、Robert等(2005年)运用了案例法探讨了 EVA是否能够提高那些经营状况不佳公司的盈利能力,研究结果对这一说法表示肯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使用EVA指标的公司相对于没有使用的公司能更有效地提高企业价值。
二、如何把EVA指标与企业的薪酬管理更有效的结合并向底层渗透。
MilUnoviCh和TSUei (1997)研究了两人所熟悉的计算机行业,结果发现,EVA和MVA之间的相关性要明显强于其他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绩效指标,同时也验证了EVA指标应用在绩效评价体系中这一举措在管理和薪酬激励计划中的有效性。
James. Wallace (1998)选取了多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将EVA指标运用在管理体系中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他把样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用了EVA指标的公司,另外一组是采用传统会计指标,两组样本数量相同且规模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釆取了EVA指标与激励制度融合的公司,其上层管理人员行文从评价中所受到的激励是保持一致的,从而说明应用了 EVA指标的激励制度,是有助于管理者实施最大化股东财富利益的决策,这也是为企业能够长远发展所必须做的改革措施。
Stem Stewart公司对EVA应用超过5年的66家客户企业进行了类似调查,并对每个企业选取了一个规模相似的同行业非EVA企业,对这两个样本组(EVA 企业组和非EVA企业组)的比较分析表明,EVA企业在5年内比非EVA企业多创造了49%的股票市场市值。应用EVA但未将之纳入薪酬体系的10家企业只比非 EVA 企业多创造了1%的股票市值;而应用EVA激励计划的31家企业比非EVA企业股票表现高出84%;剩下25家应用修正后的EVA激励计划的企业创造了33%的超额回报。
国内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初,EVA指标体系理念才被引入中国,而且引进初期并不受重视,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EVA的中国化推广并没有很顺利。直到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对于EVA的研究才逐渐的多起来。
2000年,胡继之、吕一凡的代表性著作《经济增加位指标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的应用》开创了我国深入研究EVA的先河,文章系统性分析了 EVA的整套模型,同时并与其它传统指称进行细致对比。之后,郭家虎、崔文娟选取酒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之研究,计算出各个公司的EVA,进行了EVA指标与公司股价的相关性分析,也得出了EVA与股价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结论。
2001年,陈琳、王平心与付文杰在《EVA的计算方法及效用分析》中给出了EVA的具体计算方法,并且也注明了根据不同的行业与企业在计算EVA时需要调整不同的项目。其中,常见的调整项目有:战略投资、重组费用、研发支出、存货估值、商誉、无形资产、税收以及营销费用等。
2005年,李小平通过研究,指出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情况,设计了以EVA为基础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
2007年,刘运国、陈国菲将EVA和平衡积分卡(BSC)结合,以此构建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认为通过结合两种业绩评价体系,能够互补不足,EVA由于自身的可靠性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在业绩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BSC又能够弥补其短期化的缺点。
2009年,赵志刚教授的著作《EVA业绩考核理论与实务》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EVA的概念框架,更重要的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对原有会计方法进行调整来得出准确的EVA数值。同时,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建立以EVA指标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及薪酬激励体系。
2015年,郭阳、傅国华以海胶集团为例,再次探讨了EVA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海胶集团业绩起伏的原因,给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应对策略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探讨了EVA的发展历程、计算方法、EVA在我国企业运用的意义。
本文包括:引言→相关理论概述→现状和现实意义分析→实例研究→结果分析→完善EVA评价体系的建议。
实施方案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查阅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企业治理的特点及现状,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研究。
2.案例分析。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银行业EVA运用情况,并提出完善企业EVA评价体系的相关建议。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为之后的案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点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力的阐述了EVA的运用条件与环境。并且通过EVA在银行业运用的案例,比较了与传统会计评价体系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