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6-27 来源:网络
随着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在我国的不断发展,除了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还需要越来越多的义工加入其中。在与义工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对义工进行管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东某区的多家社工机构进行了义工管理调查,发现社工机构义工管理在人员培训、奖励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完善社工机构义工管理制度。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社工这个职业慢慢进入人民群众的视线中,也逐渐开始有群众了解和理解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职业的科学方法。
中国大陆自 1978 年以来试行改革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一步一低头,蹒跚行进,因为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照,只有先干起来再说,并且常常借用其他国家及地区现成的理论和经验。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是遵循“摸着新加坡和香港社会工作服务经验过河”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广东地区作为最早一批的先行者,在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大力支持下,最先在广州、深圳、东莞、佛ft等城市进行实践性的探索,2016 年全面鼓励政府在职人员考取社工证,以示对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重视。以佛ft顺德为例,已有近30 个社工机构活跃在社会,为社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社会工作在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社会工作这个行业在中国大陆刚刚起步,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社会大众的不理解、服务专业性不高间接导致社工机构人才流失严重[1]等问题。而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能很好的填补暂时社工岗位的需求。但社工机构对于管理层面的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针对义工人员管理的方面,社工机构停留在固化的义工招募、分工培训及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程序。这些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不仅是社工机构关于社工与义工存在的问题,更是社会工作前景的发展问题。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表示社工的工资根本不能养活自己而放弃从事这个职业,怀有满腔热血的社工学生在从事两三年迫于家庭或生活的压力而选择放弃。
作为社工尚是如此,更不用说是义工团队了。在各种社工机构开展的活动中,人力管理是其中一个较大的问题。在当今人力越来越贵的社会里,如何善用义工这一块资源也成了社工机构做活动的思考前提。但社工机构的义工一般由大学生组成,他们迫于学校实践压力而去从事义工服务,因为他们的不自愿,积极性没有自愿来的义工强,在服务过程中难免没有表现较好的服务态度,从而直接影响活动服务的成效评估。即使每年有大批的大学生参与义工服务,但其参与持续性不能得到保证,影响与服务对象信任关系的建立,开展活动时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我国对义工队伍缺乏必要激励机制,无法调动义工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固定的有经验的义工流失严重,义工的服务质量没有很好的保证。
义工在社工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辅助性作用,如何保证活动中义工服务质量优秀,避免影响社工机构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如何更好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社工机构又将如何很好地利用义工这辅助性资源对义工队伍进行管理。本课题由此以广东某地区为例,对某地区的社工机构义工管理进行研究,就社工机构义工管理提出问题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蓬勃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增强;对于社会工作组织机构下的志愿者服务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社工发展、激励、义工管理等现状,获得了一定的代表性研究。
1.国外志愿者管理研究
Jeffrey L. Brudney & Lucas C.P.MMeijs 认为社会工作机构想要获取最好的服务质量,针对志愿者招募工作和应激事件的志愿者处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在一开始的准备招募工作中就应使工作内容或领域匹配志愿者的兴趣和能力,即志愿者的管理方法应该满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及志愿活动的多样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认为对于志愿者的管理应存在两套管理方案,一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志愿者管理方法,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案适用于所有的志愿者,不论这些志愿者的任务是什么、他们的特点怎样、组织文化又如何,这样的管理方法是没有任何特点的。另一种方法即应对突发事件的志愿者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将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能力与志愿者相结合,作为社工机构,应敏感的识别出大环境改变对组织的影响、以及这样的影响又对志愿者管理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专业的能力知识与能力、适当的技术来应对当下的情境,多样化,强调在不同的情况下应使用不同的志愿者管理方法,不能对其一概而论。[2]
2.国内志愿者管理研究
针对社工机构义工管理的相关文献较少,大多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针对志愿者招募、培训、督导的方法方式较多。符策良、黄泽科、钟灿权、杨炯乐在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机制建设探讨》中提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机构要引入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培训工作小组或者培训机构,对青年志愿者进行上岗前培训。梁莹、王飞的《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中的参与式民主》,文章指出要建立一批“社区志愿者培训基地”,提供体验、活动、训练的场所,激励志愿者在培训实践中自主掌握志愿服务的理念与技巧。吴来苏的《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提出要建立社区志愿者培训制度,以提高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胡蓉认为志愿者已成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 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从我国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公民文化的培育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4]
二是针对个案分析的比较多,但是涉及理论性的少。一般举例香港台湾地区的优秀案例,或者是国内大陆北上广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陈雯兰针对广州市的志愿服务管理着重分析了广州市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志愿者组织的行政化色彩较浓、志愿者服务的管理不够科学、志愿者组织与义工组织尚处于分而治之状态,并针对此情况分析了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必须改善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WWw.eeElw.COM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协同机制。在广州,有学者研究社区志愿者的管理情况,发现出社区志愿者组织往往会出现缺乏活动资金、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志愿者服务管理组织内部体制存在弊端、政策法规滞后、不尊重承认义工的劳动成果等等的问题。[5]资金不足和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这都是社工机构也会面临的问题,现阶段的社会组织是不完善、畸形的状态,只有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和独立于政府的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发展社会组织。
除了资金和依赖问题,义工组织的人员来源也是个严重问题。社会有所需求,除了社区,其他方面包括医疗等很重要,需求量很大。有项实验研究表明医疗人力资源紧张,引进志愿者服务能更好解决人手问题。[6]适当的开拓义工服务渠道,可利用媒体网络进行人员的筹集,或者可以通过少许激励会更好的进行人员的集中。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在家处于空闲状态,这些老人很多都是充满善心想去奉献社会的,而且还没到不能行动的状态。特别是有技术的退休人士可以邀请他们对新一辈的年轻人进行教导,[7]向退休人士树立积极向上的老年观。这部分人力资源,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引导退休老人过上积极老年生活。
关于义工激励,在义工队伍上存在着组织与义工成员之间的沟通、资源间运用不合理、没有形成较好的服务奉献意识、精神层面的激励多物质层面的激励少、激励覆盖面不大等问题。[8]而且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对义工意识的薄弱,参加服务活动的热情、动机、报酬不一,[9]导致整个活动下来服务质量不高,也没有很好的延续义工这块的人力资源。
在以往的观念认为志愿者的服务是无偿奉献、不计报酬的,但是现实是如果缺乏专门的志愿者工作评定机制,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肯定,作表现优秀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遭受严重打击,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最终目标实现和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