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6-24 来源:网络
(一)庄浪县及其精准扶贫工作基本介绍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拥有地级市、自治州共 18 个,有 86 个贫困县(区),贫困率居于全国第二位。其中庄浪县位居甘肃省中东部,六盘ft西麓,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深,丘陵广布,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是甘肃省 58 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庄浪县共有 18 个乡镇、1 个街道办事处、293 个村,总面积 1553 平方公里,总人口 45.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1.14 万人,占 92%,全县总农户 91880 户,农业人均 2.2 亩,主要问题表现为人多地少,干旱多发,灾害天气常见,资源匮乏,远离交通干线。
据庄浪县政府网站显示:2013 年建档立卡贫困村 132 个、贫困户 3.17 万户、贫困人口 13.6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26.76 %;主要分布在关ft高寒阴湿ft区、西北部干旱ft区、中南部浅ft区三大片区。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 2855 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户22204 户,占总农户的 24.2%;截止 2016 年,全县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为 2951 元,同比增长 22.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5312 元,同比增长 14.56%,使 22 个贫困村、4419 个贫困户、23064 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 5.41%,降至 21.35%。关于甘肃省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有“1+17”精准扶贫方案,2012 年 2 月开始布局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 2013 年 9 月确定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当前庄浪县的扶贫目标主要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三项,开展国家六盘ft片区开发和两大精准扶贫计划,来改变贫困乡村基础面貌和促进农户增收,工作重点是科技扶贫、基础建设以及产业树立。据统计,2014 年庄浪县将 132 个贫困村和 3.17 万贫困人口分解、落实到乡镇,并安排扶贫项目 114 个,其中到户扶贫项目 71 个。2016 年的精准扶贫项目达到 400 个,共投资 0.24 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 80 个、产业发展类 160个、“梯田计划”类 80 个,包村单位落实帮扶项目 133 个,包村单位干部职工包扶的贫困户数达 60219 户。
(二)庄浪县乡村治理的主体
乡村治理的主体是连接公权力部门与乡村群体的重要中间环节。在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改革的背景下治理主体主要有: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组织、村民代表大会、乡村精英等。在庄浪县各村,主要的治理主体有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我国乡村治理的转型依然受“乡政村治”的管理模式的束缚,乡镇政府是乡村治理的单一化中心。以庄浪县柳梁乡人民政府为例,下设党政办、计育办、林业办等八个部门和机构,办公人员总数在 20-30 人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乡镇政府向下面各村摊派任务,如柳梁乡 L 村传达二胎政策、植树造林、配合道路整修、村容村貌整改、集中规模种植玉米等。乡镇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间作用。工作流程主要是每逢重大信息采集,就需要从乡村获取必要信息,呈报给县级政府,然后县级政府基于年度农村工作规划安排相应政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保险工作的推进。庄浪县各乡镇还给各行政村配置了驻村干部,这作为乡级政府与各村的联系枢纽,起到重要的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驻村干部大多属刚入职的公务员群体,有的大学生刚毕业几年,工作较为艰辛,可以说是对他们的一种历练。驻村干部对于乡村自治当中起到必要的监督作用。此外构成庄浪县乡村治理主体的还有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村民群体,村级党组织发挥着决策的核心作用,以 L 村为例,村内重大事务都由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一起审议决定,主要任务是落实上级政策,日常任务是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
(三)庄浪县乡村治理的方式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活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村委会选举和各项公共物品的配发,如各项农业补贴补助、低保资金的发放,肥料等农业生产材料的配发等。在村民自治选举方面,庄浪县不得不说严重滞后,农民参与程度不够,L 村委会选举形同虚设,主要由乡镇提名的方式,然后走个表决形式,由于当地整体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和现有的民主政治基础,村民从根本意识上还是将村委会主任视为政府权力的延伸,甚至视作乡镇政府的代表。通过与村民访谈,了解到村委会主任及其文书等工作人员的一般由当地的“能人”担任或者有名望的人担任,比如 L 村村委会主任是当地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等,长期多行善事,扶危济困,帮助村里修路补路,带领大家解决交通、吃水等问题,在群众当中享有声誉,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任命意见,村民都很支持他担任村委会主任。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在选举程序上得不到保障,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假如村委会主任都是由前述那样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担任,的确能为村民谋实事做好事,但这样的好人未必一直有,在数量上也未必多。
提供公共物品主要涉及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的各方面,也会涉及一些文化产品的供给,如每年正月的秦腔表演等文娱活动。在 L 村,主要提供的公共服务有道路基础设施的修建,面对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今年来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重视改善交通条件,项目资金主要是由县一级的政府向省级财政申报。此外,在医疗服务方面,庄浪县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服务站,村民看病都会有相应补贴。教育设施上,乡村教育逐渐退化濒临灭绝,农村空心化背景下 L 村原来实力较强的学校,大多学生转移到城镇,学校招生年年不足,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危险。在社区活动场地附近,一般都兼有农家书屋,但是这些书也只是摆设而已。
(四)庄浪县乡村治理的机制
所谓治理机制就是治理主体的范围界定与遴选,其组织运行方式,机构职能分工,各类的资源配置的制度与乡村社会的联结。以庄浪县 L 村为例,也确立了一些正式性的规章制度。如村委会选举制度、村规民约、财务制度、禁止滥砍滥伐的规定、村务公开制度、党员发展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相对成熟,主要表现为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两签制。其他制度基本上是按照乡镇政府的派发制定的,缺乏自主性和乡里特色。
在我国西部农村,乡村社会还有与自身文化环境相适应非正式制度,这种非正式制度是传统文化习俗,传统道德影响的结果。庄浪县大多数村落是以血缘联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大多一个村落只有一个姓。在日常事务中,人情色彩扮演着重要角色。在 L 村在各类选举当中,村民都希望有担当,有奉献意识的人充任村干部,但是选举时,难免暴露出以亲情亲疏远近为线索的倾向,日常工作当中,人情因素的干扰也很普遍。在传统宗族观念还未完全瓦解的情况下,以平等互利为核心价值的市场经济对传统观念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但是一时半会又很难脱离这样一个现实,所以无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相对于转型条件下的治理环境的不可调适性。当前L 村没有形成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制度配套体系,在价值观方面较为迷茫和无所适从,认为当今乡村社会“人心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