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2-15 来源:网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人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存在着许多的新问题。下面,主要从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考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我的调查是在2015年年底,调查对象是东南西北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广州、成都和北京4个区域的543名不同职业、性别、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参加这次调查的青少年,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占52.6%,女性占47.4%;从年龄分布来看,11-14岁占70.6%,15-18岁占29.4%;被调查者所从事的职业丰富多彩,学生56%,军人8.2%,工人18.6%,农民17.2%。”[ 江传月,《青年价值观与党的价值理论》,中国科学出版社,2015,112页。]其中,由于调查条件有限且学生便于调查,所以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但由于其他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应该说,从参加的有效问卷中,可以大致反应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现状。
1.政治价值取向
非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期被广泛提倡的“信仰”、“主义”在一些青少年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使众多青少年不敢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们对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期待与其现实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在这一情势下,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严重削弱,政治系统也不能够得到合理的监督,政治系统协调各方面利益的负担减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调查显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较过去比较,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基本上能够保持与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一致。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各种战略决策和大政方针。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呈现出务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日趋强烈,现实功利目标越来越明显,以实现自我利益为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广大青少年对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期待与现实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的密切和明确,计划经济时期被广泛提倡的“信仰”、“主义”在一些青少年的观念世界中被明显的淡化。关于信仰,一方面,在青少年中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比较多(占46.4%),信仰宗教的不多(占27.2%)。这表明比较多的人有科学信仰,说明我们多年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另一方面,选择“什么也不信”的也不少(占26.4%),这说明不少人缺乏信仰。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自我实现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政治价值取向的中心价值,而其他一切都是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同非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青少年比较,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所增强,有调查显示,中国内地超过80%的青少年认为民主体制比专制体制好。
2.经济价值取向
经济价值取向的变革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则为人们经济价值取向的变革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中国一直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长期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国家强制性的管理和统治对外贸易。高度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封闭性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的成功,反而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和失业问题严重等恶果。
受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广大青少年普遍把国营企业的公司作为最佳就业对象,在竞争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多、快、好、省”,而忽视了效率,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他们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根据统计,80年代初,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6。草场退化面积达7.7亿亩,占可利用草原的23%。1949-1980年,中国有11个省207个县的约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1949-1981年,中国被人为毁掉的森林超过10亿亩。”[ 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136页。
]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现,中国逐渐摒弃传统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改行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目标。中国经济转型直接引发了经济价值取向的变革。体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性质与目标模式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这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价值取向仍然要坚持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方向一致,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坚持集体主义的核心地位,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价值取向的目标。通过调查显示:青少年普遍支持和关心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普遍认可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实力为标准的社会分层使得经济价值取向居于各种价值取向的核心,大众传媒的导向强化了经济价值取向在人们各种价值取向中的代表地位。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青少年经济价值取向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他们比以往的人更容易明白一个道理:要获得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广大青少年经济价值取向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青少年普遍具有竞争、效率、自由等市场经济的观念,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从这一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经济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全的政府干预被一定的经济自由取代,轻利、贬利被重利、追利取代。不少青少年唯利是图,他们认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就可以做”,然而,很多不违法的事情都是违背道德的,这种过分追求利益的现象使人和人的交往打上了个人利益的烙印,人的道德信念、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被人用“追求经济利益”加以解释,价值主体被异化,人成为自身利益的奴隶。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被国家强制性地控制起来,“吃饭要饭票,买布要布票,出行要车票”而每个个人的“票”又是有限的,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拥有更多的票,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尽管后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青少年受家庭长辈消费观念的影响,和长辈相比较,他们的消费价值取向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构成了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勤俭节约”的消费价值取向。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消费价值取向是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大部分青少年虽然赞同“花钱要有计划”,但同时也赞同“超前消费”甚至大部分青少年赞同“个人消费水平能显示出个人的身份地位”,这些消费观念都从侧面反映出了不少青少年认可“超前消费”或者“负债消费”。过去那种传统的“无债一身轻”,欠债是不光彩和无能的表现,被青少年认为落后了,更多青少年认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且,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通过信贷方式进行消费,按揭购房,贷款购物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的消费方式。甚至有些青少年存在着攀比心理,为了所谓的面子,这些青少年追求享乐的思想,因而走向奢侈消费。在消费时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他们比“有”、比品牌、比新款、比花钱大手大脚,一直到比家里的房子和车子;他们穿名牌、用新潮、吃洋餐、“哈韩”、“哈日”、花家长的钱一点也不在乎。这主要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信贷方式和信贷制度不断完善,信用卡的出现和按揭首付的降低以及利率的降低,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去消费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长大的青少年或者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或者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优势,有稳定的收入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有房有车”。从个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消极的。
3.文化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广大青少年对领袖的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少年文化主要表现为: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青少年开始用积极的方式寻求新的文化归宿。青少年以自主的态度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和自身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开始更为实在的探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确立,我国青少年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目前我国文化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二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四是民间社会的不同信仰、信念或文化认同。
由此而形成了比较多元化、差异化的价值取向格局,知识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巨大变化,也是巨大进步。这里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这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使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和推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我国目前民间社会的文化信仰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有17.3%的人属于没有文化信仰或者信仰迷信,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他们完全缺乏吸引力,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所以,传统文化的淡化和信仰的缺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4.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所持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有道德价值作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追求的目标是人格完善,基本特征是进取性道德意识。
但是,也有少数青少年“利己、为己”的观念不断增强,从青少年的职业选择和婚恋家庭选择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从辛福强和他妹妹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人们对两者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一点。辛福强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先后三次放弃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的机会,自谋职业,当走街串巷镶玻璃的个体户。他为人勤俭节约,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创造了当时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善良人格。然而,这样的他却没有赚到钱,他的收入是全区最少的,他最终因为劳累和清贫而过早的病逝,死后还欠下一万多元的医疗费。他的这种“远大的政治理想,务实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为后世所学习。他死后,他的的妹妹成为了“福强玻璃店”的新主人。与哥哥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她,不仅看重道德,还更具有竞争意识和“经济头脑”,她不再像哥哥那样不计报酬地“为人民服务”,而是像生意人那样精打细算,她一个月赚的钱能顶哥哥一年的,她认为“开买卖就得赚钱”。兄妹俩的差异,一度在青少年中议论纷纷,有人因此提出:辛福强和他妹妹相比较,谁更君子?没有人否定辛福强,但更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大的青少年将钦佩的目光投向他的妹妹。再比如说:非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青少年,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控制,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更加倾向于国家的安排和家庭的选择,普遍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不会特别注重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使用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来研究青少年的职业价值取向。通过调查显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加倾向于选择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从高考学生自愿填报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为我国高考状元首选的专业,高居“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第一,而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教育专业,如工程学、医学、航空航天、精密仪器及天文等专业报考者寥寥无几。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职业价值取向相对于过去相比较发生的负面变化。这种以短时期经济利益追求为目的的职业选择是不合理的,其不仅扭曲了青少年对自我的培养和塑造,更造成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平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青少年职业价值取向别的负面变化不仅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还体现在就业上。从青少年职业选择的内容看,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的回答中,排在前面的几项分别是“工资待遇”、“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兴趣爱好”、“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对“就业所带来的利益”的回答依次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回报社会和家庭”。这反映青少年在职业中过分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婚恋家庭选择:当今国人特别是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所谓理想主义其实就是指两个人在一起更加注重“感觉”的作用,认为“如果是真心爱一个人,不会太在意对方的物质条件,会一起奋斗”、“两个人只要有感情,一切都好说”。相比之下,现实主义则更加注重许多现实的问题,首先是对对方的基本要求,如身高、容貌、性格、学历、收入之类的。除此之外,现实主义者不否认感情的存在,但是认为感情不能够维系一切,双方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皆为考虑的重点。通过调查显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他们的婚恋价值取向主要是现实主义,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择偶方面会选择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好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兼备,青年更倾向于选择硬实力相对较好的,即经济条件好,能够为自己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这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之风盛行,不少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只懂得向他人索取,而忽视了自己可以通过付出,通过努力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享受。就这一点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婚恋价值取向和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婚恋价值取向相比较是落后的,因为在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在择偶时不会刻意或过分考虑一个人的经济条件,绝大多数青年是结婚以后共同奋斗,各自实现自己在婚姻中的应有价值,担负起家庭责任。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路径
1.如何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政治价值取向呈现出务实性的特点,自我实现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政治价值取向的中心价值,而其他一切都是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这些政治价值取向,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青少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务实性,与此同时,也要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把“爱国”思想融入青少年政治价值观。当然,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认为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必须把挖掘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潜力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青少年是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传授给青少年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相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
2.如何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取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经济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取向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帮助青少年改正错误的经济价值取向,在纠错的同时也要保持原有正确的经济价值取向。青少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我,这一经济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我们应该发扬。对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关政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青少年公平竞争。而“唯利是图”和“非理性消费”的经济价值取向是错误的经济价值取向,我们应该纠正和引导。让这一部分人认识到:人不应该只追求物质享受,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神享受。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杜绝“个人享乐主义”,打击和预防“啃老”的现象,让更多青少年能够自立,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做到“量入为出,合理消费”。
3.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虽然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如“尊老爱幼”类似的传统文化至今对我们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进步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落后的,消极的我们应该摒弃。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时期成长的青少年,没有见证传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因而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和抵触。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经典之中,也存在于日常人文之中,表现为生活方式、仪式、习俗、信仰、节日等等。所以青少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用儒家进步的思想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中践行和巩固传统文化,不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洋流中。对于缺乏信仰和信仰迷信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指导,让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比如:尊重生命、仁爱互助;公平公正、平等自由;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民族和谐、信仰自由;改革与创新、敬业与责任、发展与稳定、爱国与民族自豪感、民族振兴等等。
4.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作为最为真切的回答。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只会考试和做题的工具,而是有着健全人格和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真理。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新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此,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笔”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让广大青少年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等,把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从而教育学生砥砺品质、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