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11-11 来源:网络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
(一)以主题贯穿音乐,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创编动作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在听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现。如:在律动《我们爱劳动》《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牛肉面》等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幼儿欣赏音乐,了解、感受音乐的特点,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然后让幼儿回忆在幼儿园,家中自己所能及的劳动、还有在牛肉面馆里看到的厨师劳动的场景等,边听着音乐边用动作鼓励幼儿大胆表示出来,我在孩子们表演的基础上,通过谈话让幼儿安排好表演的顺序,在将动作稍进行整理和改动,告诉幼儿表演的动作与实际生活是有区别的,要夸张、这样律动就编排完成了。这个过程是对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的诱发。在律动教学中除了让幼儿感受音乐外,教师适当地对幼儿提示,给予律动的素材。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幼儿就会更生动、更自然地以身体各部位的韵律去感受和表现音乐。
(二)故事线索贯穿整个音乐学习律动
表现音乐是律动的过程,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律动的设计应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我编排的律动《小戏迷》,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音乐,《小戏迷》是一首京剧风格的乐曲,主题反映什么?反映一群小朋友们听到唱京剧特别想表演的情景,那么就以这为主线进行编排,在编排的过程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有些较难的地方变为个别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欣赏;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将有些地方变的情景化,加入锣鼓点子、京剧的调嗓子、叫好以及一些练功的把势等,提高了趣味性,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又加强了孩子们对京剧的认识。通过这样一改编,给音乐一下赋予了活力,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也比较感兴趣,表演起来积极性也高了很多,加上教师以故事的线索指导并提示幼儿,以及孩子们带上表情,各个都跳的活泼可爱,活象一个个可爱的小戏迷。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因此,律动的设计应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应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 例如:我设计的欣赏律动《在北京的金山上》,首先让幼儿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感知藏族人民翻身得解放,感谢共产党,对北京首都的向往等思想情感,并让幼儿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然后,带领他们随着音乐的起伏拍打节奏,教师以舞蹈动作编排成律动表演给幼儿看,恰当地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藏族舞步,鼓励他们随韵律再创造,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绪,这样教学活动进入高潮,“听”和“动”,“感受”和“表现”就密切地结合起来。
(三)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律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以游戏的形式去学习律动更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音乐,如《拉大锯》是一首游戏歌曲,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幼儿玩游戏“拉大锯”然后让幼儿初步感知音乐,尝试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拉大锯。然后请幼儿听着音乐探索、创编两只手轮流拉大锯的动作。再请幼儿听音乐结伴进行律动,孩子们掌握的又快又特别感兴趣。
(四)以儿歌内容创编律动
儿歌结构比较规整,上口,容易记忆,适合于小班幼儿。如: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我进行的律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我运用这个旋律再配上简单的儿歌,让幼儿练习点头、拍手、弯腰等动作,孩子熟悉掌握后,再自己创编儿歌的后面部分动作,孩子很感兴趣还比较容易记忆和掌握动作要领。
(五)以图片为线索贯穿整个音乐、学习律动
在《可爱的小鸡》这个律动中,我将音乐分为几个动作,并将每个动作设计成每个比较形象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去理解音乐,学习动作,将动作编为儿歌,通过说、看,幼儿很快的掌握要领。如:真高兴、真高兴、捉虫子,缕缕羽毛、缕缕羽毛,伸个懒腰真舒服,啊,今天可真高兴呀。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又能很快的掌握动作要领。
(六)以情景贯穿音乐,由示范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编排律动
培养素质是律动的目的。律动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并随韵律进行自我表现,再现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使幼儿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音乐文化艺术的“潜质”。因此,我们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安排,采用不同性质,风格的歌曲、乐曲,让幼儿在理解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去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来,使音乐的情绪发展和律动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达到乐感的升华。是通过身体的动态来领会、表达音乐语言。在原先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将教师编排好的作品交给幼儿,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所重视的是幼儿技能技巧的训练。所采用的发法是“示范——模仿——练习”这样一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这样一种模式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例如:《小看戏》旋律反映小朋友们过新年的情景,我先请小朋友们随A段较欢快的音乐复习舞蹈过新年的基本动作,然后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过年的情境,创编B段音乐的舞蹈动作,如:“过年了,真热闹,你们还看到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大家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幼儿根据讨论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如:敲锣打鼓、放鞭炮、拜年、赏灯等。然后把想象的情节用体态动作组合、表现。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发展,素质得以培养。 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还清楚地证明了律动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各种音乐素质,而且对良好性格的培养、判断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发展、身心的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律动教学是通过清晰可见的动态形象来传情达意的。音乐一开始,幼儿就会马上进入到表现中去,这瞬间的反应,也就是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判断能力培养的时刻,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马上要随着音乐的韵律而动,投入到再创作——自我表现的阶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程序不同,对音乐、律动反应的“潜质”各不相同,因此,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现程度。有的一听到音乐前便知道用什么动作去表现;有的则要在听完音乐后,才能表现出组合的动作;而有的只能反复停留在几个简单的动作上。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个别辅导,恰当地示范和启迪,帮助他们联想意境、理解音乐,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如:我上过一节律动课《小鸡出壳》当幼儿初步了解歌曲内容后,我便要求幼儿随歌曲内容来律动。这时性格内向的幼儿动作幅度小,缓慢地表现出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那种悠闲的意境,表情亲昵,气氛柔和。性格开朗的幼儿则动作幅度大,用一蹦的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情景,瞪着小眼睛,挥舞手臂,表达新奇、欢乐的心情。可见不同性格、不同的理解,其表达形态不同,这就是个性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分析,肯定和鼓励,引导和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