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06-22 来源:网络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现代化为核心,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传入。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作家,最初以先锋作家的身份为读者和评论家认识,在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中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型。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在他曾经解构的废墟上重新建构了一个现实世界,他用超越道德的同情取代了愤怒的目光,曾经彰显的精神归于隐蔽却站得更远。与此同时,先余华借鉴了其中现代派文学的某些主题,这些主题就是存在的荒诞、无意义以及无能为力的宿命意识。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生活毫无秩序可言,充满了变形和夸张,每个人都无法预知和摆脱自己的命运,被动地承受命运的安排。余华转型后的小说精神和形式似乎转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实则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和谐。
先锋在这里指的是20世界80年代中国大陆文坛掀起的一股文学思潮,他以对被政治权威确立起来的小说律条和秩序进行彻底颠覆而著称。先锋时期的余华主要受益于西方20世纪文化,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创作,型后从整个西方的文化当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古典文化,他发现了人类生命的核心意义:在苦难中完成救赎。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世俗化思潮汹涌澎湃,余华迫于压力放弃了先锋“虚伪的形式”,却始终没有消解创作的意义、降低精神的高度,在越来越逼近的世纪末狂欢中,平静地追问苦难的根源、寻找精神的出路。转型,也成为余华的一个重要标签。然而不变的是余华一颗赤诚的关注现实、认识现实并试图揭示现实的真实的心。尽然被揭穿了的现实是千疮百孔的、令人沮丧的,但总比被虚假遮蔽的欣欣向荣更能唤起人性的回归,也更能警醒民众捡起被遗失的善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与文革环境、历史背景与结合,小说美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创作风格的变革, 而其中叙事风格、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叙事语言、叙事手法的变化最具有革命性意义。有人说他从先锋回归了“世俗”传统,有人说他从先锋转入了“民间”,也有人说他是在更高层次上保持了先锋。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余华都着眼于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对生存的感悟和表现有一种深切的哲学意识。海德格尔曾说:“真理意味着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他都不拘泥于人物和情节本身,而是更关注在人物命运演绎过程中带给读者的视觉撞击和终极思考,以及对生命本体的探究。余华对苦难的迷恋与描写,表现出小说思想内涵立足于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在余华对人的本能、行为和结局平静的审视中,产生了令人震惊的审美效果。先锋文学在当代中国是一场启蒙主义的文学运动,只不过它所采用的艺术标尺和背景改换为了现代主义而已。余华的先锋创作《现实一种》,将亲人间完全丧失理性的残杀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以"零度写作"的冷静呈现“不介入”的观看模式,让读者与他一起感受"人性恶"的绝望与伤痛。余华对死亡和孤独等要素的关注,以及他作品中对死亡,苦难的关注都体现出他思想意识中的存在主义倾向。余华追求着一种悲剧性死亡,是一种“向着死亡的自由”。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笔锋一转,选择了一种轻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重。许三观卖血是小说中不断重复的情节,12次的卖血经历使许三观渡过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对话加入戏谑的成分,刻意削弱“卖血生存”的悲剧意味,一种温情油然而生。
本文结合具体作品详细分析了转型前后余华小说创作的不同特点,描述了余华小说世界的转型过程,简要探究了余华小说世界转型的原因: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阅读经验、世界观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使余华转型前后的小说及其转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清晰地呈现出来,以加深对余华小说创作变化发展历程的认识,为研究余华小说提供一些参考。
(一) 影响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
1. 中国解放初期的时代发展剪影
2. 余华:弃医从文的孤勇
余华子承父志,扛起这份不遂己愿的医生工作,直到他遇到文学。余华并非是一个激烈的反叛者,他寻求的是一种安全的后撤方式:在体制中寻求一个相对宽松的庇护所,以保全自己自由的个性和梦想。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及异于常人的所见所闻,塑造了余华躁动又沉静的内心,对鲜血、创伤、死亡等生命残缺的过早认识,都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影响。起初,他又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例如现代主义,存在与虚无。后来,紧跟时代的文化精神,余华将自己的写作默认现时代的文化秩序与文化前提之下转向后现代主义,回归到民族意识的土壤。
3. 文学的“稳中求变”
先锋主义文学存在的主要目的一是要通过文学的方式来续接中断的启蒙, 这与 “五四” 是遥相呼应的; 再则是要通过一场艺术的现代主义运动, 追赶越来越被拉大的技术距离。理论的解放的同时,文学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局面。面对市场时代新的价值规则,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至上主义,先锋文学显得疲软无力,它所借用的存在主义等非理性思想走向了极端。
(二)余华创作风格前后期转变的特点
1. 叙事风格上——毁灭与求活
前期的以罪恶、暴力和死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肉体,思想精神层面的死结。沿着非理性的内部轨道,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自己深沉、犀利且不乏冷酷的目光将其照亮。后期《许三观卖血记》转由此转变为以平和,温情的态度逼近现实生活,哀而不怨,怨而不伤,呈现出小人物身上的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将出于对生活虔诚的热爱与敬重的——求活主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2. 人物形象——解构与建构
例如前期《现实一种》的“零主体”形象:山岗、山峰两兄弟都是自己走向荒诞,走向死亡,直至毁灭,是一具残缺的躯壳。对世界秩序的怀疑和解构,让他发现内在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以至使小说中人物符号化。后期余华开始对人物形象进行完整化描写,力求倾听人物的心声,许三观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体作为 《许三观卖血记》 关怀和焦虑的中心, 浓缩为 “血液” 这一核心意象, 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身体哲学,建构了父爱的伟大。
3.叙事语言——旁观与对话
通过阅读《现实一种》能从中发现 “黑色幽默” 和 “零度情感描述”余华小说在使用时习惯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觉进行事件描述,每一件事情的描述或者每一个句子的论述,似乎与作者关系不大,作者在这里只能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而《许三观卖血记》以一种回归现实的态度更加平和的面对人生,多了一丝关怀。不再冷眼旁观,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他们,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爱与恨,喜与悲。
(三)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共同点
1先锋意识依然存在
借助对死亡的宣泄来控诉和探寻人生和命运,展现出人文关怀。
2.对苦难描写的执着
作者对苦难从未放弃,后期只是沉淀过后的升华。
结语
结合《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以社会环境。作家、文本为基础,探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
预计解决难题
1.对余华转型创作期的审美把握和特征界定
2. 对比联系研究两部小说的不同和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