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25 上传会员:DcvOS
分类:文史类论文 论文字数:21500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里”“外”是一对构具有明显的反义关系的方位词,以空间方位义的对立为基础,发展出众多隐喻意义,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不平衡性。本文在大量语料的统计和对比基础上,首先从共时角度,分析“里”“外”在词法、句法、语体等方面的不对称分布现象,归纳了能够同现与不能同现的形式结构,对语义特征、构词特征等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和解释。接着,参照认知语言学意象图示的概念,深入考察方位意义背后的隐喻义不平衡性,梳理“里”、“外”各自的容器隐喻概念及发展历程,从而判断二者的隐喻能力强弱,对语义上的不对称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最后,从语言现象、认知学等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反义词不平衡现象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对反义词“里”“外”的不平衡给出一定的解释,以助于了解汉语反义词系统的特征。
关键词:不平衡性;反义词;方位词;隐喻。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 言-4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4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4
三、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7
第一章 反义词“里”“外”共时不对称分布-8
一、“里”“外”词法上的不对称-8
二、“里”“外”句法上的不对称-18
三、“里”“外”不同语体使用的不对称-21
第二章 反义词“里”“外”隐喻义的不平衡-22
一、方位词“里”“外”的原始域-22
二、方位词“里”“外”的隐喻域-23
三、方位词“里”“外”隐喻义的不对称-27
第三章 反义词“里”“外”不平衡原因分析-28
一、 构词因素与语义演变的影响-28
二、 认知方面作用-29
三、 文化心理溯源-30
结 语-30
参考文献-31
致 谢-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