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2-16 上传会员:糖糖不爱吃糖
分类:文史类论文 论文字数:17434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弃妇诗等不同类型诗歌的基础。而今探讨弃妇诗,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弃妇的定义以及弃妇诗的界定,框架出《诗经》弃妇诗的篇章,引用前人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其次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以及社会态度三个方面钻研弃妇及弃妇诗的背景,溯本求源。然后分析归纳11首弃妇诗总结三种被弃主要原因,概括全面。再后根据弃妇意识形态将弃妇被弃后的表现分为两大类,即认命与反抗。最后描写弃妇诗的文学影响。结合时代特点,描写弃妇诗的发展变化,继承发展,推陈出新。
最后总结《诗经》弃妇诗的艺术价值,呼吁关注女性。倡导结合现代背景,推陈出新,绵延弃妇创作。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1
(一)弃妇的定义-1
(二)弃妇诗的界定-1
二、 弃妇及弃妇诗产生的背景-3
(一)每况愈下的女性地位-3
1.女性经济地位的下降-4
2.女性政治地位的下降-4
(二)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5
1. 一夫一妻多妾制-5
2.“二顺三从四德”及“七出三不去”制-5
(三)漠然置之的社会态度-6
1.兄弟漠然-6
2.世人漠然-7
三、弃妇被弃原因-7
(一)年老色衰,喜新厌旧-7
1.“维彼硕人”“无我丑兮”——年老色衰-7
2.“宴尔新昏”“以求尔特”——喜新厌旧-8
(二)忘恩负义,翻脸无情-9
1.“忘我大德”“德音无良”——忘恩负义-9
2.“宁不我顾”“遇人不淑”——翻脸无情-9
(三)嘲笑玩弄,没心没肺-10
四、弃妇被弃后的表现-11
(一)悲戚的认命-11
1.直接描写-11
2.间接描写-11
(二)不甘的反抗-12
1.从“之子归,不我以”的悲伤到“不我以,其后也悔”的醒悟-12
2.从“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忧愁到“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的豁达-12
3.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委屈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裂-12
五、弃妇诗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3
(一)对汉乐府弃妇诗的影响-13
(二)对魏晋南北朝弃妇诗的影响-14
(三)对唐朝弃妇诗的影响-15
(四)对唐以后弃妇文学的影响-15
结语-16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文献综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