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2-04 上传会员:糖糖不爱吃糖
分类:文史类论文 论文字数:19668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 曹操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性与文学性并存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形象差异与成因与中国传统文化演变密不可分。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式和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的政治局面的过程中,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曹操的评论,在两宋以前基本上都以肯定曹操的正面历史功绩为主,不仅有像刘渊,王导,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同时也包括像陆机,潘安,王勃这样的文学家。两宋以后虽然司马光,苏洵等人对曹操仍有积极评价,但是由于宋朝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限性,对曹操的负面评价与贬低日益增多,乃至朱熹直接以反贼称呼。两宋以后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和一些戏剧作品中直接塑造了“白脸”曹操的文学形象,使得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本文从史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资治通鉴》及《通鉴纲目》中提炼曹操的历史形象,从小说《三国演义》中分析曹操的文学形象,在曹操不同的两种形象中寻找差异,于不同的评价变化中分析原因,结合具体的时代特征,对曹操这个复杂的,融合真伪、善恶、美丑于一体的“圆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曹操,形象,历史,文学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1
一、“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曹操形象-2
(一)陈寿《三国志》的写作意旨和对曹操的总体评价-2
(二)“雄才大略、机变无方”的英雄形象-2
(三)“胸襟广阔、笼络人才”的豪杰形象-3
(四) “残忍无情、多疑好忌”的君主形象-4
二、《资治通鉴》中曹操形象-5
(一)资治通鉴的写作意旨和对曹操的总体评价-5
(二)“厉行节俭,注重民生”的领袖形象-5
(三)“暴戾强伉,畏名自抑”的枭雄形象-6
(四) 《资治通鉴》中的曹操形象的演变原因与意义-7
三、《资治通鉴纲目》中的曹操形象-8
(一)《资治通鉴纲目》的编撰立场及曹操形象的转变-8
(二)“以下犯上,阴谋篡汉”的奸贼形象-8
(三)“嗜杀成性,残暴不仁”的屠夫形象-9
(四) 《资治通鉴纲目》曹操形象的演变原因与意义-9
四、曹操的文学形象-10
(一) 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和曹操形象的再塑-10
(二)“英勇机智,随机应变”的少年曹操形象-10
(三)“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君主形象-11
(四)“生性多疑、狡诈虚伪”的奸雄形象-12
(五)“目无正统,明相实贼”的汉贼形象-13
(六) 罗贯中创作曹操文学形象的原因及意义-14
五、关于曹操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差异的探析-14
结论-15
文献综述-16
参考文献-18
致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