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9-04 来源:网络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现今社会中的网络“水军”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运作模式等因素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查的方法掌握社会中对此现象的了解与认知,尽可能把握“水军”行业的实情。其研究目的为:
1.分析网络“水军”现象的内涵、总结其表现形式,重点关注网络“水军”现象规制难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式,以期为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相应建议、为该现象的相关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2.整合其表现形式,将网络“水军”现象类型化,逐一研究规制各种类型的内在机理与价值取向。通过阐述相关法学理论,探讨法律规制中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法律规范的目标。
3.通过课题策划和实践环节,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并注重理论和实践互补,力求一方面通过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践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我们的专业和职业素质。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网络“水军”现象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负面影响。
2.网络“水军”现象出现之后,仅依靠道德、行业规范等方式约束此现象不足以解决问题,此时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制。此课题正是以此为基石,将网络“水军”现象类型化,从各种类型出发给出规制建议,为我国在此领域内的立法提供参考。
3.以类型化思维方式寻求解决网络“水军”现象立法规制难这一问题的方法,促使我国加快在该领域内的立法,发挥立法在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站在法理的高度审视网络“水军”现象,从法律实践角度给出合理性建议,完善立法规范,有利于构建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立法体系。
课题研究现状:
学界目前对网络“水军”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水军”反民主危害以及规制;2.网络“水军”现象中的侵权问题;3.网络“水军”现象中的网络诽谤刑法规制。孙光宁的《网络水军的反民主危害及其规制》一文中,从制度化行政法规范、刑法规范、指导性案例制度以及非制度化普及民主观念、提高网民信息素质、加强媒体的行业自律、鼓励网民自发监督等二元模式出发构建规制体系;李亚的《“网络水军”侵权的治理困境与解决机制》一文中,从立法与执法两个维度探索规制路径;于冲的《网络诽谤刑法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以网络水军为切入点》,从理清思路—明确网络诽谤的法律实质、坚守司法底线—名誉权与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平衡、程序保障—完善网络诽谤案件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综合防控—推动网络环境由“不互信”向“互信”的回归这一逻辑思路展开论述。
诚然,学界对网络“水军”现象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不过对于此现象仍缺乏一种全面、深入的思考,在界定其行为以及考量法律规制时忽视了类型化模式架构。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水军”现象出发,抽象出行为类型化模式,试图从类型化出发规制此现象。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概述网络“水军”现象,总结出该现象的特征。然后分析网络“水军”现象的成因,从原因角度探讨其负面影响。课题进一步挖掘目前国内法律规制难的具体表现,试图将网络“水军”现象进行类型化划分,从各类型出发研究规制思路与规制建议。
二.实施方案
1.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查阅网络“水军”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与此相关的社会事件、相关学者此前的学术论文。通过和指导老师讨论,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
2.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开展对网络“水军”现象的现实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大谣的真实案例分析我国目前对网络“水军”现象的司法处理的具体方法和困境。
3.分析总结前期得到的资料,整合相关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梳理写作思路,拟定提纲进行论文写作。
三.创新点
1.捕捉网络“水军”现象的表现形式,将表现形式类型化,从各种类型出发进行法律规制。
2.由网络“水军”现象延伸至对言论自由、隐私权保护、企业竞争、网络犯罪等热点问题的研究。
3.课题不仅对网络“水军”现象提出了法律规制建议,还从法理学角度审视该现象。
课题进度安排:WWw.eEELw.com
1.第一阶段:事先学习关于课题研究调查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掌握基本原则与规范。同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做第一次资料整理汇总。
2.第二阶段:走访政府部门、媒体、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开展网络“水军”现象的法律规制知识论坛及其他相关活动,做第二次资料汇总。
3.第三阶段:将资料进行整体汇总,征求导师意见,得出初步研究成果。
4.第四阶段:以初步研究成果为基础,拟定论文提纲,进行论文写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