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2-14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1849-1924)生于英国曼切斯特市,让伯内特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秘密花园》出版于1911年,在她的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都很畅销,并且成为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伯内特一生专职写作,创作了小说40余部,许多作品入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南非等国中小学课文。代表作品《小勋爵》、《秘密花园》和《小公主》,都曾风靡一时,世界各国出过数十种彩色版本,并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英美家庭为陶冶子女情操必备的文学读物。
近年来,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张颖、金爽就《秘密花园》中的哥特式风格,对该小说展开了研究。通过该小说中哥特式风格的体现,以及其对《秘密花园》的作用,她们认为:“哥特式风格在《秘密花园》中的大胆应用是该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而且它为小说主题的呈现、情节的发展、儿童的审美教育及自身深度、现代性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该小说中哥特式写作风格的成功运用,让读者知道儿童文学作品并非与哥特式这种写作风格格格不入,相反,两者的结合及很好的运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郭晓丛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秘密花园》进行了解读,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坚持女性和自然的一致性,对以往父权制社会下的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进行了批判,旨在运用自然的力量,推翻整个父权制社会下的各种压迫,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渴望。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才能真正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徐曼曼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认为《秘密花园》是一部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象征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旅程。虽然现代社会和人们冷漠疏离,但是作者伯内特对此抱着积极的态度,相信上帝神圣的力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宋卫琴就《秘密花园》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认为伯内特夫人赋予了精神教化力量给小说中的人与物,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精神治疗和积极思想对人性的回归所产生的强大的力量,而这正是这部小说永久生命力之所在。杨晓莉和刘喜波从人际功能角度对该小说展开了研究,认为“玛丽作为一个小孩,始终保持着小孩子说话直来直往,不含糊其辞的特点,而作为仆人的玛莎,还是对主人比较尊重的。对语气和情态系统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和角色关系的不同。这为利用功能语言学来分析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题研究目的: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在《秘密花园》中写了:因父母霍乱双亡,玛丽搬进了素未谋面的姑丈家中,并展开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其姑丈经常出外旅行,并将秘密花园的钥匙扔在泥土下,不让别人发现,并且对儿子科林冷漠无情。玛丽发现了秘密花园的钥匙后,生活因此而变得有趣。并在好友迪肯、善良的索尔比夫人帮助下,让自己、科林与克莱文先生都寻找到了幸福。本文从《秘密花园》中主人公成长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秘密花园、迪肯和索尔比夫人这三个领路人对玛丽、科林和克莱文先生在各自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得出:一、秘密花园使得玛丽变得热情开朗、科林变得自信、克莱文先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二、迪肯使得玛丽懂得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不再歧视下人;使得科林获得健康、珍视友情;使得克莱文先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重获快乐。三、索尔比夫人使得玛丽获得自由;使得科林感受到母爱;使得克莱文先生从昏暗的生活得以觉醒。同时得出不只孩子需要成长,成人亦需要成长。自然与爱对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