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1-30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自20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入境旅游越来越火热,旅游景点、景区的参观浏览票证、景区介绍、景点名称与解说词、路标路牌、酒店小册子、旅游图册、旅游文献等出版物的英译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文军等(2002)针对门票及导游图上的英文介绍进行了调查,发现译文存在“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表达、累赘、文化误解”等八大类错误。王宁(2005)也归纳了旅游翻译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简单对应,生硬对应;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拼音音译过多;粗制滥造等。许明武和王明静(2006)分析了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解说词译文在词汇、句子、语篇等层面的翻译失误。总体而言,国内旅游景区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差强人意。相关问题已引起研究者关注,比如旅游资料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蒲元明(1990)曾提出“增、删、改”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一是增添一些外国人可能不知道的内容,如历史年代等,二是删减那些繁琐铺陈的历史考证、名人语录等,三是改一些中国特有而不易被外国人了解的的概念,如中国纪年方法等。闵大勇(1992)等对游览点名称、朝代及佛教名称的译法进行了讨论,认为某些描绘景色的内容需要意译,有的往往需要作出解释性翻译,而对一些勉强译出也让外国人难以看懂的段落则需要重新组织。霍光利、王秉金(2002)提出了释义、增补、重组、删减和概述等翻译方法。贾秀海(2004)认为纯粹音译中国的旅游景点术语或名称可能无法反映其文化内涵,并建议采用直译法、意译法,或者音译和意译兼顾的方法,或者拼音加英文翻译的方法。朱益平(2005)提出旅游资料的翻译应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死扣原文,亦步亦趋。这些研究对指导旅游翻译实践都有重要意义。近几年逐渐有学者开始从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以及心理学等角度对旅游翻译展开讨论,如杨敏和纪爱梅(2003)利用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英汉旅游篇在语势及篇章结构和句式形态、场、元信息等方面的差异。李怀奎、李怀宏(2004)运用实证的方法探索旅游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御用等效问题。安春平(2005)等从符号学角度,运用符号学中三种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对旅游文本展开讨论。潘卫民(2006)则探讨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中国景点英译的启示。马文丽和杨义荣(2008)认为旅游资料翻译应该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对原文进行动态取舍,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王华丹(2009)在关联理论的启发下,认为旅游资料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暗含的的信息给予明示,并把明示划分为“归化”与“异化”性明示。边秀峰(2011)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旅游资料翻译方法和技巧。刘德军和陈艳君(2013)根据一些具体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现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理解模式为指导,总结了相应的翻译建议。 综上所述,从文体特征入手,对旅游翻译的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有更深的探讨空间,实践层面的阐释尚留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余地。本文试将关联理论应用到旅游资料翻译中,并结合南京市具体实际情况,寻求与南京当地文化最佳关联的翻译途径,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料翻译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探讨旅游资料翻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视,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理论深度,总结旅游资料翻译策略。
课题研究要点:
1.引言 2.关联理论 2.1关联理论的定义 2.2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2.1.1认知环境和互明 2.1.2明示和推理 2.1.3关联性 2.1.3.1语境效果 2.1.3.2处理努力 2.1.3.3关联程度 3.影响旅游资料翻译的因素 3.1旅游资料的功能 3.1.1传递功能 3.1.2诱导功能 3.2旅游资料的特点 3.2.1中文旅游资料特点 3.2.1.1一般旅游资料的共性 3.2.1.2南京旅游资料的特性 3.2.2英文旅游资料特点 4.关联理论在旅游资料翻译中的应用 4.1翻译的定义和实质 4.2旅游资料翻译过程 4.3旅游资料翻译方法 4.3.1音译 4.3.2释义 4.3.3类比 4.3.4增删 4.3.5调整 4.3.6改译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