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1-28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Amy Tan)曾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喜福会》的出版使她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喜福会》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于1994年拍成电影,后又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种语言,广为流传。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对谭恩美的《喜福会》进行了研究。稍加总结可以发现,西方学术界一部分人对《喜福会》中描绘的中国印象非常深刻,认为《喜福会》发展交融了中西文化;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喜福会》中所绘的中国并不真实,歪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学术界对《喜福会》的研究始于1994年,大部分研究是基于文化分析的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展开的。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利用语用学会话含义基本原理,对《喜福会》小说中人物对话进行分析,解读小说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比如,《<喜福会>小说对话中的会话含义研究》(李英,2011)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解刨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对话含义。 《<喜福会>中的人物语言分析》(覃晓琪,2012)借鉴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喜福会》中的人物语言展开分析,提出了《喜福会》通过人物对话语言叙述方式将中西文化价值观冲突以及小说的思想情感等充分地表现出来。 《话语的力量—运用对话理论解读<喜福会>中话语现象及其文化动因》(乔小六,2010)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分析话语如何影响《喜福会》中人物性格、命运和相互关系,从话语缺失和误读、话语暴力以及话语重构三个方面解读话语强大的力量,同时指出话语背后的问话动因。 《合作原则视角下<喜福会>中母女对话的解读》(徐丹,2013)以Grice的经典理论——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小说《喜福会》中几段比较典型的母女间的对话,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对话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与人物关系的进展。此外由于华裔美国文学具有双文化,双语言特征,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喜福会》的翻译进行研究。比如,《从翻译的“忠实”看译者的任务》(黄蕾,2006)以谭恩美《喜福会》的1990年程乃珊中译本为研究个案,借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叙述,探讨此特殊文类的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不仅是要“忠实于作者和原作”,还需介入翻译中去操纵文本对两种文化进行有效地协调,使原作的精神得以传达和延续。 《飞散、杂合与全系翻译——从<喜福会>看飞散文学写作特色及翻译理念》(周晔,2008)以语言、文化杂合为特征的飞散文学的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息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和传统的翻译。全系翻译理念的背后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尊重。 《文学作品<喜福会>的翻译语言杂合分析》(崔蓉蓉,2013)从语言杂合的角度,探讨田青译本和程乃珊译本各自的特点,得出《喜福会》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喜福会》的研究维度很多,通过各种研究结果,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其小说精华所在。小说人物对话从不同的角度促使会话含义产生,为翻译构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本文试图指出会话含义理论如何有效地帮助译者充分解读会话含义,将语用学会话含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中,揭示小说对话中会话含义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小说对话翻译的有效方法。
课题研究目的:
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小说中对话的翻译。同时,总结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大程度地传递源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信息,达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外国小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