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1-25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简•奥斯汀作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缔造者之一,在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已经得到公认。尽管她的小说常常被视为“小题材”,未能触及更广大的社会面,然而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从奥斯汀笔下的狭小世界发掘出新的内容,从而逐渐意识到奥斯汀小说平淡无奇的表面之下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奥斯汀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刻剖析了由男性掌握社会的现实,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作者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肯定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因此,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英国文艺批评家阿诺德.凯特尔认为《爱玛》不仅仅是一个以往社会的死画图,它对我们今天这个业己变化了的社会仍有价值。因为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不仅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今天。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克劳迪娅.约翰逊认为:《爱玛》在奥斯汀的小说中独树一帜,它从正面角度探讨了女性的权利问题,其本身就是体现作者独立性的一次尝试。她坚信奥斯汀那些看似保守的小说情节其实隐含了作者的进步思想,通过诸多情节与文字上的安排,她试图赋予女主人公以更高的权利与地位。王俊研究了简•奥斯汀后期的三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王俊分别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展示作者的文化身份诉求,以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展现社会性别的变化和从阶级的角度分析英国的阶级融合状况。 18世纪末19世纪初整个社会形成了男女两性明显的社会分工,并基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生活模式,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又为男女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简•奥斯汀作为时代中人,后期三部作品反其道而为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试图冲破传统羁绊甚至颠覆男权世界,其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对社会性别的思考。王俊试图从男女两性社会性别的变化上展示简•奥斯汀对男权世界的不同看法,展现女性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智力因素,无论在道德建构上还是社会服务上女性都显示出了超越男性的能力和素质,相比之下男性不仅成为简•奥斯汀作品中经常缺失的人物形象而一笔带过,而且相比女性在道德面貌上都在逐渐的退化和堕落。肖雪农和周雪英着重从社会根源和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解析《爱玛》中的女性主义。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代表,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父权文化通过习俗、秩序和诸种禁忌,将女性这一异己性别群体降格为“第二性”,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和文化习俗上深受男性的全而压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奥斯汀作为反对当时小说中女性感情潮流的唯一女作家,显现出难能可贵的、在父权文化看来是人逆不道的女性意识。陈鹏瑛则从剧情的发展变化描写了爱玛性格的成长爱玛在经历了一个个的错之后,抛弃幻想,获得新的自我,在奈特利先生的引导下完成道德上的救赎,成长为一个理性、公正、博爱的人。爱玛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反省,也启示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自我总结,通过准确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获得真正的成熟。
课题研究目的:
《爱玛》是简•奥斯汀作品中艺术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主人公爱玛在男权社会中要求男女思想的平等,有自己明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奥斯汀的女性主义观点。本文旨在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女性自身因素探讨作者在《爱玛》中表现的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