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11-19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翻译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项活动。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间的简单转换,同时也是文化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关于成语翻译,张复星(1986)认为,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翻译时若能将成语处理得当,译文将会因之而增彩生辉,反之,就不免会显得平淡,有失原文的神韵和特色。但是成语大都富于形象色彩,通过形象词语比拟事物、说明道理。因此他认为翻译要做到形象、喻义兼顾决非易事。任迎新(2007)指出,中文成语大多是四字成语,它们简洁、有力、生动,赋有想象力,并且大多数的成语与古汉语有关,这使得成语的翻译变得尤为困难。 成语翻译有很多种方法,其中大多数人采用归化与异化的方法。美籍译者劳伦斯•韦努蒂在其1995年出版的名著《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他将归化定义为“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把异化定义为"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同时,英国的《翻译学词典》(1997)(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将归化翻译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将异化翻译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陌生感、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 在成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的关系上,张兢田(2003)认为归化使英美读者更易接受,而异化则使读者可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评论家、出版商更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多数读者也不愿意阅读晦涩难懂的版本,因而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当代的实际情况来讲,归化翻译均占上风。 而孙致礼(2002)认为,21世纪的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而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然而,蔡平(2002)认为,翻译是一个语言归化过程。异化与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归化的翻译方法是主体。 在研究《围城》成语翻译的问题中,李悦(2005)试图从文化差异导致歧义、误解原文导致误译、漏译原文部分内容,混淆成语褒贬意义几个方面分析汉语成语翻译的问题,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他认为缺少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加注.造成成语背后大量信息被省略,译文读者难于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导致译文含义晦涩;汉语成语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译者只有透过语言表层形式,深入分析成语的深层结构和历史文化内涵。洞察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理解成语语义,减少和避免翻译中的误译。此外,刘芡汝(2014)指出《围城》中汉语成语英译之不足也给理论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在多元技巧和二元对立文化策略中要有理性的选择,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滋原味的汉语文化。 在谈到《围城》成语英译的归化异化问题时,张媛(2009)指出,含词汇空缺的成语主要与动物名称、人体器官名称及数字有关时, 翻译以归化为主;含其他空缺的成语若在文中以阐述成语的意义为主,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等的词语, 且无论在网上还是在词典中都找不到它们的来源时,翻译也主要以归化为主。而含有文化空缺的成语在《围城》中最为多见,在这一类型的成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应用的比例相对较均衡,没有偏向哪一种,译者兼顾了传递原语文化和保证译语流畅的两个翻译目的。然而,陈芙(2006)认为成语采用了异化译法,原汁原味地译入了英语,英文读者结合上下文不难读懂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可以籍此了解中国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在成语翻译中,有关异化和归化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见仁见智。然而归化与异化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课题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解外国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推崇异化策略,但是归化在翻译当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没有改变。本文意在异化策略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重申归化策略的重要性。本文将主要分析《围城》汉语成语英译中异化与归化这两种译法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说明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