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11-19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2005:1573)中将谚语定义为“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1595)中将谚语定义为“真实的给予建议的名言”(A well-known phrase or sentence that gives advice or says something that is generally true.)。从中外词典的翻译来看,谚语均来源于人民的口头创作,更注重写实,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反应了社会的现实和一定的社会规律,人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生活的智慧和启示。由此可见,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既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又反映英语民族文化的特征,因此谚语的准确翻译就显得极为重要。谚语翻译不仅是两国语言的翻译,更加注重的两国间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一般情况下,谚语是最为直接的,民间的语言,所以能够准确的翻译谚语的内在表达是最重要的。这要求译者对两国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因而,对英语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准确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恰当转换,以便使中国读者既可以欣赏外国文化和语言的精华,又能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 对于英语谚语的翻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尤金•奈达主张归化翻译法(2013:265)。他指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而韦努第是异化翻译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翻译应“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韦努第在其《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批评了归化翻译的弊端,创立了异化式翻译,以便更好地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学者Robinson也认为“一个好的译本总是要保留原来‘外语’文本中的某些有意义的痕迹”,即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2013:265)。鲁迅先生是著名的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宁信而不顺(1981),认为翻译就要符合翻译语言的国家文化背景,强调翻译作品的“原汁原味”,即保证阅读者能准确无误的理解外文谚语所表达的意思(2006:487)。孙致礼(2002:23:1)从我国一个多世纪文学翻译的实践出发,对归化与异化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他在《中国文学翻译:从归化向异化》一文中提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严复的翻译的作品以归化为主,他认为,翻译的实质必须依照译文读者的读书方式和风格,按照社会和历史的实际现状谨慎选择。郭建中在其著作《当代美国翻译理论》(2008:155)中所述——当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时,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蔡平在其《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2002:23:5)的论文中提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国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所以译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符合译语规范,这样才能让译文读者理解,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归化法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钱钟书标举化境,提醒译者不要因为中外语言习惯的差异而使译文生硬牵强,是针对异化采取的措施;李建军在其《文化翻译论》(2010)中指出,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选择单一的翻译方式,或归化或异化,要做到通俗易懂,又要不影响文化内涵的传播,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中蕴藏的文化,其次要有所分别的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最后还要关注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的避免读者的不懂、误解和曲解,以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课题研究目的:
英语谚语的翻译实质上是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谚语背后的实际含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使用“归化”、“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两国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了解。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角度探讨谚语翻译的方法和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体角度对比这三种翻译原则的适用程度,找出更适合国人阅读和理解的翻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