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12-21 来源:网络
刘亮程被评论家称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充满着独特的个人气质,《一个人的村庄》自出版以来社会反响很大,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发表对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刘亮程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从刘亮程散文中充满着的“乡土情结”的思想意蕴来进行研究,这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是显而易见的,他描写的“一个人的村庄”,不仅体现了他对村庄的热爱,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和追寻。而这种情感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与故乡的关系,而是对时代转变的一种恐惧和焦虑。比如在《荒野的恐惧与忧伤的漂泊》中就说明了这种写作心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的出走使村庄逐渐变得荒芜,村庄的田园诗意也逐渐被破坏,乡村成为城市的依附,并逐渐边缘化,这就让人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二是“失根”的恐惧和“寻根”的渴望,村庄作为人的出生地,是人的生命之根,人在充满物质和欲望的现代生活中,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是很可悲的。这篇文章从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两个方面叙述了乡村诗意描写背后的作家的非诗意的情感。而在《矫情时代的散文秀——对刘亮程散文的另一种解读》中则强调了刘亮程在对乡村文化进行歌颂和守卫的同时也对都市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嘲弄,而刘亮程如此贬低和丑化都市文化,一点也看不到它的光彩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对于乡村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上的困惑和迷失对研究“慢生活”的意义和不足是很有启示的。
第二个方面是研究刘亮程散文中的叙述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语言,刘亮程散文的语言与众不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裹挟着泥土气和牛粪味的诗性语言——刘亮程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这篇文章中总结了刘亮程散文语言的五个特点:白描式语言,简洁利落;独白式语言,细腻深刻;调侃式语言,风趣活泼;俚俗式语言,生动朴实;精警式语言,意味深长。语言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这种语言是在“黄沙梁”这种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二是散文的叙事方式,在《浅论刘亮程散文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一文中将刘亮程独特的行文方式概括为物我合一的内视角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体现为“他让关照对象与自己一体化,然后去体会审美关照对象的思想、情感,而不管这个对象本身有没有情感。”这种艺术手法在古代就有所表现。三是叙事策略的成功,《关于村庄的非诗情画意的“诗意”写作姿态及其他——刘亮程散文论》一文中把它称为“非诗情画意的乡关意境,及形而上言说村庄的诗意姿态。”他强调刘亮程是用村庄中的普通事物的矛盾冲突来感受理解村庄,叙述节奏不紧不慢,把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自然界的微小的事物表述出来,这种叙述策略是刘亮程从容的心境的体现,这个角度对重新认识刘亮程散文中表现的“慢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三个方面是从哲学层面解读刘亮程的散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散文中体现出的“慢”哲学进行研究,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速,而在刘亮程的散文中,人和事物都放慢了步伐,刘亮程本人也喜欢慢生活。黄增喜在《刘亮程散文中的“慢”哲学——以《一个人的村庄》为例》中强调刘亮程深受时代氛围的渲染,在现代化进程中思考着乡村的何去何从。这对我们联系时代背景思考“慢生活”的背后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思考到“慢”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现代社会竞争意识强烈,人们把生命耗散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然而这个过程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的意义在哪里呢?因此刘亮程在对大自然中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时,总是关注维持生存以外的事情。他是一个“闲锤子”,扛着铁锨在田野上漫游,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自己也说:“我过的是一种慢生活,慢写作。说话慢,别人看我的动作也很慢,我从把筷子拿起来伸向菜的过程很漫长,但是我自己没有察觉。”通过放慢步伐,让生活慢下来来摆脱焦虑,缓解心灵的压力,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慢生活”出现的原因和从“慢生活”中得到的收获。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结合时代背景阐述“慢生活”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慢生活”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从生态方面来进行阐释的,黄增喜在论文《慢,作为自然的节律——论刘亮程散文的生态意义》中认为刘亮程散文中的“慢”哲学,与当代生态哲学思考存在着诸多契合。文明飞速发展,传统的时间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形成了竞争关系,自然成了人类征服的对象。人渐渐迷失了自我,而刘亮程散文中对动植物和农事等的描写则体现出人与自然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他用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面对自然界的微不足道的事物,表现出万物平等的态度。在这个前提下,作者提出人对自然的态度只能是敬畏,因为人类过快的物质文明建设可能会对自然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刘亮程散文中的“慢”哲学与现代文明节奏完全相反,是他对现代性的反思,这种反思,使刘亮程对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拥有了迥异于传统乡土散文的认识。这篇论文对认识“慢生活”提供了新的角度,“慢生活”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慢生活”要求人们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而是适当放慢速度,体验生活,唤起人对精神层面的重视。
基本内容:
1.刘亮程笔下的“慢生活”:找出刘亮程散文中体现“慢生活”的方面,对“慢生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1)刘亮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文人和作家,他的心态是慢的,他总是把精力放在维持生存以外的事情上,大自然中始终有他关注的东西。他是属于牛车时代的人,那是一个诗歌时代,一切都慢悠悠的。他自己也说:“我过的是一种慢生活,慢写作。说话慢,别人看我的动作也很慢,我从把筷子拿起来伸向菜的过程很漫长,但是我自己没有察觉。”
(2)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闲锤子”,扛着铁锨在田野上漫游,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刘亮程笔下的动物也是慢的,他观察两窝蚂蚁,喜欢驴的性情,自己却不愿意骑马,对慢的事物情有独钟。
2.传统与现代的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刘亮程散文中“慢生活”出现的原因和哲学意义。
(1)现代化进程加快,村庄里的事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刘亮程开始思考乡村应该何去何从,乡村文化如何传承。
(2)现代社会竞争意识强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乡村的贫穷与落后与现代文明节奏相反,现代化的弊端逐步显现。
3.精神生活的觉醒和反思:联系当下的社会背景考察“慢生活”的优点和不足,探讨“慢生活”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1)慢生活是相对于快生活而言的,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很多人的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生活品质降低,精神世界极度贫乏。都市人渴望超脱现实,享受清闲舒适的心境。
(2)“慢生活”讲究的是一种态度,最重要的是“慢心态”。“慢生活”并非有钱有闲的人才能体会,这种生活方式和个人的职业和财产没有多大的关系,只需要有平静和从容的心态。“慢生活”不是对现代生活的拒绝和抵制,而是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做出的一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