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06-20 来源:网络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奖现实主义与幻想完美结合,呈现出了风云变幻的神话般的南美洲社会历史图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中西方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最早对马尔克斯作品进行论述的是奥斯卡·柯亚索斯,提出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应以《百年孤独》为创始,同时对《族长的没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外,同为魔幻现实主义创始人的博尔赫斯则将马尔克斯称为“哥伦比亚的莎士比亚”。国外对于马尔克斯作品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循环叙事结构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略萨的《拉丁美洲小说两人谈》,以对话形式表述两位作家对文学创作和拉丁美洲文学发展态势的见解;萨尔迪瓦的《马孔多意识形态和它的毁灭》,从马尔克斯以自己童年生活的阿拉卡塔卡为蓝本构建的虚幻小镇马孔多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民族意识;贝尔维亚达的《<百年孤独>的人名及叙述模式》,探讨《百年孤独》中停滞休止的循环叙述模式;等。
在国内,根据曾利君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汉译传播与接受》中的考察,可知“文字介绍始于1979年,作品译介始于1980年”,研究者着眼于马尔克斯笔下的神话家园,从原型批评、叙事模式、主题意象、后殖民主义等各个角度进行阐释,涌现出大量论文专著,如陈众议《<百年孤独>及其意识形态》、林一安《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及其代表作<百年孤独>》、许志强《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黄俊祥《简论<百年孤独>的跨文化风骨》等。此外,马尔克斯与莫言的比较研究也一直是一个热点,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相关研究更是进入了新的高潮,研究成果有陈春生《在灼热的高炉里锻造——略论莫言对褔克纳、马尔克斯的借鉴吸收》、周琳玉《从<百年孤独》看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对莫言的影响》、刘爽《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和<红高粱>之比较》、姚宁《莫言与马尔克斯“陌生化”创作手法之比较》,等。
但较为遗憾的是,学界对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研究热情远不及长篇小说。通过知网检索,近十年来国内对于马尔克斯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如吴红《试探<百年孤独>的复合文化特质》、麻英姬《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研究——以<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等。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研究也主要以《巨翅老人》、《礼拜二午睡时刻》、《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为对象,如赵崇璧《寻找人话时代的圣经》、骆玉安《审判的逆转与民族精神的构建——论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母亲形象》等。对《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一书则少有关注,相关研究亦鲜见,且多是在其它课题研究成果中一笔带过,如朱景东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7万字的专著中仅用四页的篇幅对本书作了简单描述,又如,在《一个惊心动魄的悲惨故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新作<爱情和其它魔鬼>》中本书作为比较对象略有提及。真正以本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少之又少,仅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十二个异乡故事>中女性肖像特点分析》、《探寻<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等寥寥数篇。而事实上,本书并非不具有研究价值。《梦中的欢快葬礼与十二个异乡故事》出版于1992年,属于马尔克斯较晚期的作品,在本书中,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的手法描写了十二个漂泊在欧洲的拉美族裔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系列“异乡人”形象。被马尔克斯本人称为“最接近理想的短篇小说集”。《洛杉矶时报》则评价本书为“状态最好的马尔克斯”。可见,本书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承载了马尔克斯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走向成熟短篇小说创作观念与写作风格,其主题表达背后包含着深厚的文学意蕴及作者对拉美现实的思考。本课题的研究以《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为对象,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尔克斯的创作思想,使我们更清楚地观得马尔克斯文学世界的完整图景。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考虑到目前国内对马尔克斯短篇小说关注度尚且不高的现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该作品内部的具体分析,从大量运用的死亡意象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意蕴,最终探求到本书的表达主题:孤独。希望能抛砖引玉,在完善马尔克斯作品研究的全面性,求得马尔克斯文学创作风格全貌上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