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09 上传会员:桑桑老师
分类:环境科学 论文字数:13313 需要金币:2000个
摘要:大庆炼化公司废水处理厂是坐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大型石油化工炼油厂的废水处理场地,所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地区分公司。据2015年该石油化工厂的项目计划,将建设一个炼油厂,炼油目标为1000万吨。与此,按照石油化工废水的处理能力需要适当地增加水处理量。本次设计的废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的目标为1.5万t/天。由于本次设计需处理废水为炼油废水,水质较为复杂。主要成分含酚类、硫化物和石油类污染物,生活废水较少,可生化性不好。根据以上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本次工艺设计选用氧化沟工艺处理,设置隔油池、调节池、中和池、气浮池、水解池和沉淀池。此次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处理石油化工厂的规模、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及高程等。本设计将结合该化工厂原有废水处理厂的处理经验,在其基础上进行设计,完成与该厂要求相符合的废水处理任务,符合国家废水排放标准。通过讨论和计算,选择了卡鲁赛尔氧化沟工艺方案,设计COD从19000mg/L降至不超过800mg/L,去除率超过90%,设计BOD5从17800mg/L降至不超过100mg/L,去除率超过99%达到污水排放二级标准,符合预期目标。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大庆石油炼化工厂;氧化沟;COD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 炼油厂概况-1
1.2废水的种类-1
1.2.1石油炼制废水-1
1.2.2 石油化工废水-2
1.3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4
1.3设计目的、意义-5
2 设计原则、设计任务及设计范围-6
2.1 设计原则-6
2.2 设计任务-6
2.3设计范围-7
2.4 设计废水量-7
2.5废水处理后的接纳水体-7
2.6工艺方案比较-7
2.6.1 本项目废水特点-7
2.6.2其他污染物的处理-7
2.6.3工艺方案分析比较-8
3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与计算-11
3.1设计流量和最大处理量说明-11
3.2 格栅设计计算-11
3.2.1 设计说明-11
3.2.2 栅条数-11
3.2.3则实际过栅流速-11
3.2.4栅槽有效宽度B-11
3.2.5进水渐宽部分长度取L1-11
3.2.6水头损失h1-12
3.2.7栅后槽总高度H-12
3.2.8格栅总长度L-12
3.2.9总栅渣量W-12
3.2.10 废水提升泵房-13
3.3 隔油池-13
3.3.1 设计说明-13
3.3.2总有效容积 V-13
3.3.3.隔油池总过水断面积A0-14
3.3.4分格数n-14
3.3.5池内实际水平流速v-14
3.3.6有效池长L-14
3.3.7尺寸比例-14
3.4 调节池-14
3.4.1 设计原则-14
3.4.2设计数据-15
3.5 中和池-15
3.5.1 设计说明-15
3.5.2 设计计算-15
3.6 气浮池-16
3.6.1设计说明-16
3.6.2 每小时药剂所需量G-16
3.6.3溶气罐容积W1(设计4个溶气罐和4个气浮池)-16
3.6.4溶气罐直径D-17
3.6.5理论溶解空气量C-17
3.6.6理论需气量C1-17
3.6.7实际所需空气量q1-17
3.6.8供风量q2-17
3.6.9反应室容积W2-18
3.6.10分离池容积W3-18
3.6.11分离池有效长度L-18
3.7 水解池-18
3.7.1水解池的作用-18
3.7.2 池表面积A-18
3.7.3有效水深-19
3.7.4单池有效容积v-19
3.7.5长宽高的确定-19
3.8 氧化沟-20
3.8.1 设计参数-20
3.8.2 设计计算-20
3.8.3硝化区容积计算:-20
3.8.4反硝化区容积:-21
3.8.5氧化沟的总容积:-22
3.8.6氧化沟的尺寸-22
3.8.7污泥回流量:-22
3.8.8剩余污泥量:-22
3.8.9需氧量:-23
3.9 沉淀池-23
3.9.1 沉淀池的种类及作用-23
3.9.2 沉淀池表面积A-24
3.9.3沉淀池直径D-24
3.9.4实际沉淀池表面积A'-24
3.9.5实际表面负荷Q'-24
3.9.6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1-24
3.9.7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24
3.9.8污泥斗部分尺寸-24
3.9.9池底锥体尺寸计算-25
3.9.10氧化沟产生污泥量W-25
3.9.11沉淀池周边水深-25
3.9.12进水系统计算-25
3.9.13出水渠计算-26
3.9.14设备选择-27
3.10 污泥处理重力浓缩池设计计算-28
3.10.1 污泥处理方案-28
3.10.2 工艺流程图-29
3.10.3 污泥泵房的设计计算-29
3.11总图运输-30
3.11.1 平面布置-30
3.11.2 高程布置-31
3.11.3厂区管道-31
结 论-32
参 考 文 献-33
致 谢-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