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调查问卷 更新时间:04-12 来源:网络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的背景
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班杜拉(1977)和申克(1989)把其定义为“学生对自身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既定学习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情境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的影响效果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
在国外,1992年,齐莫尔曼等人也进行了关于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及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又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最终学业成就。
在国内,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探讨可以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进行表述。理论方面:如张建玲(2008)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李保娜、于绍清、熊文(2008)探讨了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并提出了培养途径。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石常秀在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得出,不同年级初中生在总体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上存在了显著性差异,以及初中生学习适应性是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对于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的研究如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等。
关于网络课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国外文献较少,找到的基本都是国内的一些研究。国内研究如:如童金皓、边玉芳(2005)讨论了的网络课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指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因素。他们提出提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的网络学习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其它现有资源工具,利用所拥有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网络学习课程的自信程度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网络的学习行为和完成网络学习任务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同时,他们把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划分为“特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与“一般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彭华茂等(2006)把远程学习效
能可分为一般效能感和特殊效能感两个维度。国内学者不仅对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内涵的解释,还进行了一定的问卷编制。张建伟等(2003)在参考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以及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9个项目的问卷。然而,该研究只是对远程学习的一般效能感表现进行数据分析,未考虑其特殊效能感表现。同时,文献中也并未找到有关测量参数的数据报告。彭华茂(2006)编制的问卷较为规范。该问卷也是在GSES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增删,形成11个题目,然后针对远程学习具体过程,编制了与具体学习任务有关之题目,形成了“远程学习效能感的测量问卷”。同时,该研究报告了问卷的修订信度及效度的数据表明,无论是总问卷题目还是各维度题目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陈亚轩(2007)结合了英语学科的特点,编制了电大学生利用网络英语学习时的自我效能感测量表,共13项目。分别测量学生对达到英语学习目标,获得学习成果的自信程度,问题的及时处理能力以及在网络教室自主学习时的自我监控能力的评价。但该报告没有详细的测量学指标的报告。
国内外学者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心理学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研究中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针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文章对国内的文献进行检索,还比较少。如果找到多是在于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与网络课程学习的自我效能研究有所出入。在问卷编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关于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编制较多,但是在缺乏对研究结果在测量学上的评价,从而无法获得较为可靠的结论。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操作存在于技能的直接过程中,而非处在感觉之中,所以问卷的测量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并且关于网络课程自我效能感的问卷不多等等。针对以上一些不足之处,笔者欲在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修订出一个符合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可为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理论研究提供可证实的依据,并且能提供给后续的研究者一个可参考的测量工具。
2、选题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
1)理论意义
由于研究的为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如有张建伟等(2003)的9个项目问卷。但是该问卷只对学习的一般效能感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未考虑特殊效能感的表现。而彭华茂(2006)编制的问卷较为规范,但是还是为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问卷,与研究题目网络课程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有些出入。因此笔者准备在彭华茂(2006)“远程学习效能感的测量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的修订,形成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修订完成后使用并探讨其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父
母文化程度的关系,从而能够给后续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测量工具,并且可为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理论研究提供可证实的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实践意义
国内有关网络课程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领域,问卷的设计也多是在这个领域,在网络课程学习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文献是以思辨的方式居多,更很少有实证研究的论文具体论述网络课程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并且关于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几乎没有,所以修订与编制工作已可开始。所以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量表的修订,另外本研究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自我效能,以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提供实践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彭华茂“远程学习效能感的测量问卷”进行修订,完成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2)对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年龄特点、性别特点、文理特点、父母文化程度等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去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彭华茂(2006)“远程学习效能感的测量问卷”进行修订,完成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问卷。利用完成的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问卷进行施测。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年龄特点、年级特点、性别特点、文理特点、父母文化程度等的关系。并对大学生生培养和激发学习自我效能,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提供正确的意见。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如下:
1)参考文献法:通过对有关大学生网络课程自我效能感研究,深入挖掘该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本研究课题以有力的指导。
2)问卷调查法:对彭华茂“远程学习效能感的测量问卷”进行修订,完成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问卷。并对修订好的问卷进行调查。以此了解大学生的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年龄特点、性别特点、文理特点、父母文化程度、年级特点的关系。
3)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此揭示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年龄特点、性别特点、文理特点、父母文化程度、
特点的关系。